目 录
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名称 | 教育技术学导论(the Introduction of Education Technology) | 课程代码 | 040102101331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 责任教师 | 陈凯泉 | 课外学时 | 16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教育技术学导论》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学习教育技术专业的必备的理论课程,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是全面了解教育技术专业的产生、发展、学科性质、研究领域和内容以及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课程。 2.设计思路: 本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的理论基础,更要对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实践形式形成全面认知。特别是要对MOOC、翻转课堂、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的教育应用开展深入剖析,要根据教育技术的实践个案掌握智能教学平台、教学设计、教育游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远程教育、学习分析的内涵。因此,本课程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密切联系教育技术的实践。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无先修课程。是为后续《远程教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网络教育应用》、《多媒体教育软件开发》及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提供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 第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教育技术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第二,使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学的学习理论基础和最新的教育理论,更新教育理念,能够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理论进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创新。 第三,通过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传播技术以及教法理论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掌握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开发的发展方向和流程,并应用于实践。 第四,了解教育开发研究的系统方法,了解学习分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教育应用模式。
三、学习要求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师指定的相关文献,并且教师要就专业历史、发展趋向、与教育学的关系、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关系等专题组织课堂讨论,以保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建立起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1.要求学生课前认真研读研究实例,优秀研究报告等教学资源,要深入思考应用于教育的各类技术,要完成对学习类APP、远程教育平台的体验,并形成研究报告。 2.课中要求学生能就课前研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深入讨论,要积极参与课堂研讨,部分章节教学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5到6人的研究小组做小组讨论、撰写汇报提纲。 3.课后要完成每次课布置的作业,并要按时提交作业(应用BlackBoard平台)。作业提交之后,下次上课时会进行集中点评。 4.课前、课后都借助微信群开展讨论,要求学生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对教学资源的研读心得。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教育技术概述 | 4 | 教育技术定义与历史,信息社会中的教育技术 | 思考应用于教育的各类技术 | 2 | 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 6 | 关于学习的理论,教育传播学,课程论,教学论,系统论等 | 设计教育技术学理论基础的思维导图 | 3 | 教育技术的技术基础 | 4 | 讨论教育与技术的关系, 研讨个人学习历程中各种应用于学习的技术 | 要求学生搜索一个精致的教学课件并点评 | 4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 4 | 整合的概念与层次、智慧课程教学的概念与实施 | 分组探究智慧校园的概念及实例 | 5 |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 | 2 | 智能教学系统 | 研读相关文献 | 6 | 现代远程教育概述 | 2 | MOOC、SPOC等 | 体验一个远程教育平台 | 7 | 虚拟现实应用于教育 | 2 | 沉浸式学习环境 | 搜索并体验应用虚拟现实于教学的案例 | 8 | 教学设计 | 6 | 教学设计的概念、步骤,教学设计作业汇报与点评 | 要求学生选择本课一章内容做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 9 | 教学评价 | 2 | 评价基于技术的教育教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
| 10 | 结课 | 2 | 课程内容总复习及答疑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李芒,金林,郭俊杰 著.教育技术学导论(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版. 2.参考书 [1].何克抗 李文光等著.教育技术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2].巴巴拉.西尔斯,丽塔.里齐著,乌美娜,刘雍潜等译.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六、成绩评定 填写说明: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讨论、平时测验、课后作业、期中考查等环节设定,并制定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百分制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控制在总成绩的50%-70%。采用5级制的课程,要给出分级评分标准,而且要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的达成度来分析。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20% | 2.平时测验成绩 | 20% | 3.期末考试成绩 | 6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专业导航课程名称 | 专业导航 Professional Naviga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210399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16/1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0 | 责任教师 | 刘世玉 | 课外学时 | 0 |
一、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本课程为教育技术学学科基础课,主要介绍教育技术领域的基本情况。 2. 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指导,重点介绍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背景和主要脉络,探讨该领域的核心理论及其应用。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无先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基本情况及其与其它领域的关系;初步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科研资源;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教育技术领域文献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认真及时地完成本课程的阅读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另外,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查方式包括论文撰写,因此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搜索文献和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内容或课外练习等 | 1 | 绪论 | 4 | 教育技术学的基本介绍 |
| 2 | 主要理论 | 6 | 教育技术领域核心理论及其发展 |
| 3 | 专业学习能力培养 | 4 | 教育技术领域资源介绍、专业学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 4 | 总结 | 2 | 教育技术领域的热点总结以及未来趋势展望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现代教育技术》,李正超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2、主要参考书: 作者(译者) 书
出版社 出版时间 何克抗、李文光 《教育技术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南国农,李运林著 《电化教育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年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30 | 2.平时测验成绩 | 10 | 3.期末论文成绩 | 6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心理学课程名称 | 心理学 Psychology | 课程代码 | 040102101201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0 | 责任教师 | 于晓丹 | 课外学时 | 0 |
一、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门课程《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一般的学科。 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是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心理实质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心理与脑、心理与社会、心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等;另一类是以心理的结构问题为核心,涉及心理活动的层次组织,心理现象的分类,如各种心理现象的联系等。这两类研究是互相联系的,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观点表现出不同的心理学的理论倾向。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研究常分为几个领域:感觉与知觉;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感与意志;人格与个别心理特征。这些领域包括了人的心理活动的极为重要的方面。本门课程主要从以上两个方面设计。 2.设计思路: 本门课程以心理学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为基础展开。课程中以几种心理现象为介绍对象,包括基本认知过程(感知觉、注意、学习与记忆)、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在此过程中引入心理学各理论流派与一般研究方法的介绍。 3.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是《教育心理学》的先修课程,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心理学课程中心理学基本理论流派、研究方法和伦理的学习是教育心理学研究问题的理论基础和方法基础。心理学中涉及的认知心理、个体心理等内容是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心理和学生心理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客观的描述心理现象,并解释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2)学生能够初步掌握运用心理规律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的方法。 (3)学生在初步了解心理学研究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能够有意识的发现、分析和研究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问题。 (4)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5)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6)培养学生科学的心理学思维,为自身和他人带来积极影响。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包含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这些课堂表现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课后练习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书面形式提交。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课后文献和资料阅读,这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思考和应用。保证阅读和思考才能达到对课程的深度学习。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1 | 课程概述 | 2 | 一、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二、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三、现代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五、主要的心理学流派 六、现代心理学分支 | 2 |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2 | 一、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类型 三、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四、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 3 |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 2 | 一、神经系统的进化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 三、脑的结构与功能 四、内分泌系统 | 4 | 感觉 | 2 |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二、视觉 三、听觉 四、其他感觉 | 5 | 知觉 | 2 |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二、知觉的特性 三、空间知觉 四、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五、错觉 | 6 | 意识和注意 | 2 | 一、意识的一般问题 二、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三、注意 | 7 | 学习与行为分析 | 2 | 一、什么是学习 二、学习的分类 三、学习理论 | 8 | 记忆 |
2 | 一、什么是记忆 二、感觉记忆 三、短时记忆 四、长时记忆 五、内隐记忆 | 9 | 动机 | 2 | 一、动机的概念 二、动机与需要 三、动机的理论 四、动机的种类 | 10 | 情绪和情感 | 2 |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三、情绪与脑 四、情绪的外部表现 五、情绪的调节 | 11 | 智力与创造力 |
2 | 一、智力测量 二、智力理论 三、智力发展与个体差异 四、创造力 | 12 | 人格 | 2 | 一、人格的一般概念 二、人格的结构 三、人格理论 四、人格测验 | 13 | 人的毕生发展 | 2 | 一、发展及其相关概念 二、毕生生理发展 三、毕生认知发展 四、毕生社会性发展 | 14 | 心理障碍 | 2 | 一、心理障碍的性质 二、心理障碍的分类 三、心理障碍的主要类型及治疗 |
五、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闭卷考试+平时考察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后作业 | 20 | 2.期中作业成绩 | 20 | 3.期末考试成绩 | 60 | 总计 | 100 |
1)作业的评分标准 作业的评分标准 | 得分 | 严格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
| 90-100分 | 基本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基本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本正确、基本合理。
| 70-80分 |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本不正确、基本不合理。
| 40-60分 |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制定正确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
| 0-30分 |
六、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理查德.格里格. 心理学与生活(第16版)[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 主要参考书:
[1]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第4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 DennisCoon, JohnO.Mitterer.心理学导论[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4. [3] RogerR.Hock,白学军,霍克,等.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探索心理学研究的历史[J]. 2004.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教育心理学
课程名称 | 教育心理学 Educational Psychology | 课程代码 | 040102211409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0 | 责任教师 | 于晓丹 | 课外学时 | 0 |
一、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教育心理学是对学习者、学习以及教学的研究。它是累积性的知识、智慧以及直觉化的观念。(R. E. Slavin,2003)。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教育心理学可应用于设计课程、改良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以及帮助学生面对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项困难和挑战。 2.设计思路: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本课程从学与教的活动,重点从学生心理、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和教师心理四个模块展开设计,重点是学习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应用。 3.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先修课程为教育学和心理学,为学生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为毕业设计研究问题的选取和方法指导提供理论和方法基础。 二、课程目标 (1)学生掌握学习理论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如何学和如何教的方法,为其教学设计和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基础。 (2)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问题,为学生将来教育教学实践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3)通过教育心理学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了解基本科研思路。 (4)掌握教师心理基本知识,为学生将来教学实践中的心理健康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包含课堂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这些课堂表现是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课后练习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书面形式提交。 (3)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课后文献和资料阅读,这能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思考和应用。保证阅读和思考才能达到对课程的深度学习。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1 | 课程绪论 | 2 |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是什么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性质和作用 第三节 本学期教学安排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五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 2 | 学生的心理发展 | 2 | 第一节 学生的认知发展 第二节 学生的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 3 | 学生的个体差异 | 2 | 第一节 个体的智力差异 第二节 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第三节 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 | 4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2 | 第一节 学习及其理论发展 第二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 第四节 社会学习理论 | 5 | 认知学习理论 | 2 | 第一节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 知识的组织结构 | 6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 | 第一节 建构主义概述 第二节 学习的认知建构过程 第三节 学习的社会建构过程 | 7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及应用 | 2 | 第一节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节 人本主义教学应用 | 8 | 学习动机 | 2 | 第一节 学习动机及其理论 第二节 学习动机的个体因素 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情境因素 | 9 | 知识建构 | 4 | 第一节 知识概述 第二节 知识的学习 第三节 知识迁移 | 10 |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
4 | 第一节 问题与问题解决 第二节 问题解决过程 第三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第四节 创造性 | 11 | 自我调节学习 | 2 | 第一节 自我调节学习及其理论 第二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策略 第三节 自我调节学习的训练 | 12 | 品德学习 | 2 | 第一节 道德认知的发展及培养 第二节 道德情感的形成及培养 第三节 道德行为的形成及培养 第四节 常见道德问题及其矫正 | 13 | 教师心理 | 2 | 第一节 理想教师 第二节 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三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四节 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
五、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闭卷考试+平时考察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后作业 | 20 | 2.期中作业成绩 | 20 | 3.期末考试成绩 | 60 | 总计 | 100 |
1)作业的评分标准 作业的评分标准 | 得分 | 严格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正确、合理,能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方案。
| 90-100分 | 基本按照作业要求并及时完成,基本概念基本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本正确、基本合理。
| 70-80分 |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解决问题的方案基本不正确、基本不合理。
| 40-60分 | 不能按照作业要求,未及时完成,基本概念不清晰,不能制定正确和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案。
| 0-30分 |
六、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刘儒德陈琦. 当代教育心理学(第2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主要参考书: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七版,【美】Robert E. Slavin著,姚梅林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教育心理学》,莫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教育心理学》张厚粲译,Robert J.Sternberg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教育学课程名称 | 教育学Th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2101219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64/3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32 | 责任教师 | 孙艳霞 | 课外学时 |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面向教育技术学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向学生介绍教育学的基础性知识。教育学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担负着培育和发展学生教育教学素养的重要任务。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教育学的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教育学的主要概念、理论观点和教育理念,了解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懂得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所必备的条件,明确教学工作基本规范及其管理活动。 本课程的重点内容是:本课程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课程理论及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教学实施等。本课程的难点内容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辨证关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实践分析与理性反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学校教学实际的改革与反思。 设计思路:
本课程依据中国海洋大学教育技术专业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参考了国内师范院校的教育学课程,又参考了非师范专业的教育技术学课程体系,结合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在内容编排上,主要选择了与教育技术学密切相关的部分章节的内容,筛掉了师范专业的部分内容。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为《心理学》,本课程是《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系统设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网络教育应用》、《教育管理学》等课程的前修课程,为其他课程打下良好的教育学基础知识和能力基础。 二、课程目标 《教育学》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对有关现象进行教育性思考和分析,从而发展其教育理解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事例阐述教育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思考现实教育问题。 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教育理论的基本体系,掌握教育学最基本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初步运用教育理论分析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知识目标:通过教育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认识教育规律。 技能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同时,在学习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态度目标: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三、学习要求 学生在课前要根据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单,提前完成预习工作,并提交作业。在课中,学生要结合教学内容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结合学习任务单整理教学内容。课后要求学生进行复习整理。此外,结合实践环节,学生要提交项目研究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讨论,积极思考,形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第一讲 教育学产生与发展 | 6 |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发展 三、教育科学及其体系 | 中小学实践 校内调查 | 2 | 第二讲 教育的起源与定义 | 2 | 一、教育的词源分析 二、教育的起源说 三、教育的定义 四、教育的基本要素 五、教育的基本形态 六、教育本质的哲学分析 | 中小学实践 校内调查 | 3 | 第三讲 教育目的
| 4 | 一、教育目的概述 二、我国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 中小学实践 校内调查 | 4 | 第四讲教育功能 | 4 | 一、教育功能的定义 二、教育功能的分类 三、教育的个体功能 四、教育的社会功能 | 中小学实践 校内调查 | 5 | 第五讲 教师与学生 | 4 | 一、教师的职业特征 二、教师专业发展 三、学生的特征与发展 四、师生关系 | 中小学实践 校内调查 | 6 | 第六讲 课程 | 6 | 一、课程与课程论 二、课程流派 三、课程结构与课程设计 四、课程改革 | 中小学实践 校内调查 | 7 | 第七讲 教学 | 4 | 教学与教学论
二、几种教学理论 | 中小学实践 校内调查 | 8 |
| 2 | 研究项目汇报、总复习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参考教材: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参考书: 《当代教育学》第4版,袁振国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叶澜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袁振国主编,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六、成绩评定 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讨论、平时测验、课后作业、期中考查等环节设定,平时成绩占50%。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占总成绩的50%-70%。 (一)考核方式B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50% | 2. 期末考试成绩 | 5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名称 | 教育测量与评价 Measure and Evaluation of Educa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2101381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64/3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32 | 责任教师 | 李刚生 | 课外学时 | 0 |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课程介绍
填写说明:1.课程描述主要填写课程性质和课程主要内容;2.设计思路主要填写课程开设依据、课程内容(或项目)选择标准、内容编排;3.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主要填写与课程先修、并行和后置的相关课程 1.课程描述:教育测量与评价既可看成是教育测量学与教育评价学内容的整合并侧重于教育测量的一门综合性教育课程,又可以看成是一个兼容了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心理测量、教育评价、教育评估、教育督导甚至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在内容的学科群。因此,教育测量与评价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教育科学体系中带有综合性、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等特征的应用性学科,是人们依据教育基础理论和教育规律来指导教育实践通常所依赖的技艺与方法,它对体现教育科学学科的价值在许多方面起着“代言人”的特殊作用。本课程主要讲述教育统计、教育测量和教育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设计思路: 将理论内容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先通过实际应用引入问题,然后讲述问题解决的思路、原理和方法,最后通过实际解决问题巩固学过的原理和方法。课程内容选择以教育科学研究的应用为基础,将教育研究中涉及到的统计、测量、评价相关的知识以专题的形式呈现,以问题解决的形式进行讲解。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科程需要数理统计基础以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本科课程也是教育研究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数据的搜集和整理的方法,常用数据特征量分析地方法,概率及推断统计的基本原理,总体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相关与回归分析以及抽样技术等原理与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量化方法去分析把握教育现象和规律;掌握教育测量的要素、误差、类型、测量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等相关概念以及分析方法,掌握测验编制的方法和步骤,掌握一些主要的测量方法,如成绩测量、智力测量、人格测量等;掌握教育评价的概念、目标、类型、原则等一般理论,掌握教育评价方案设计、实施以及教育评价信息搜集与处理的方法与技术。
三、学习要求 每节课之前需要同学查阅文献,了解本次课要解决的问题的基本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数理知识,实验课上需要学生通过相关软件分析处理相关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进度 填写说明:课程内容讲授的顺序、主题、课时以及主要内容概述;可粗可细,便于学生提前了解课程的基本安排。(实验实践内容作可选列)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总论 | 2 | 教育统计、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学科地位以及相互关系,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Spss应用 | 2 | 常用特征量 | 2 | 集中量、差异量、地位量、偏态量和峰态量 | Spss应用 | 3 | 概率及概率分布 | 2 | 概率的一般概念、二项分布、正态分布 | Spss应用 | 4 | 平均数检验 | 2 | 抽样分布、假设检验的基本原理、总体平均数的估计、总体平均数的显著性检验、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和方差分析。 | Spss应用 | 5 | 卡方检验 | 2 | 及其分布、检验的基本原理、单向表的检验、双向表的检验
| Spss应用 | 6 | 相关分析 | 2 | 相关与相关系数、积差相关、等级相关、质与量的相关、品质相关
| Spss应用 | 7 | 信度的理论与估计方法 | 2 | 信度的理论定义、测量标准误差的估计、影响信度的因素、再测信度、复本信度、内在一致性信度。
| Spss应用 | 8 | 效度的理论与估计方法 | 2 | 效度的理论定义及其与信度的关系、影响效度的因素、测验效度的应用、效标关联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 Spss应用 | 9 | 测题分析 | 2 | 测题的难度、题的区分度及效度、测题的组间相关;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之间的关系。
| Spss应用 | 10 | 测验量表、测验编制的步骤和方法 | 2 | 百分等级量表、线性标准分数量表、非线性标准分数量表、年级和年龄量表、品质量表、测验编制的步骤和方法、测题的种类及其编写原则。
| Spss应用 | 11 | 标准参照测验 | 2 | 标准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信效度、分界分数划定、应用 | Spss应用 | 12 | 聚类分析 | 2 | 聚类分析概念、基本思想、常用方法 | Spss应用 | 13 | 因子分析 | 2 | 因子分析概念、基本思想、数学模型 | Spss应用 | 14 | 判别分析 | 2 | 判别分析概念、基本思想、常用方法 | Spss应用 | 15 | 项目反应理论 | 2 | 项目反应理论含义、优缺点、基本假设、应用 | Spss应用 | 16 | 教育评价的一般方法 | 2 | 教育评价的类型与原则、教育评价模式、泰勒模式、CIPP模式、目标游离模式、CSE模式、反对者模式、应答模式、教育评价的过程。
| Spss应用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育统计学》 王孝玲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测量学》 王孝玲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评价学》 王孝玲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20%左右 | 2.平时测验成绩 |
| 3.期末考试成绩 | 80%左右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摄影技术与艺术课程名称 | 摄影技术与艺术(The Technique and Art of Photography) | 课程代码 | 040102101361 | 课程属性 | 必修 | 课时/学分 | 64/3 | 课程性质 | 专业知识/ | 实践学时 | 32 | 责任教师 | 陈雷 | 课外学时 | 32 |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摄影技术与艺术》是教育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美学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艺术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制作出具有较高质量的摄影作品。
2.设计思路: 课程以学生为本,实践与理论并重,强调技术和艺术相结合。采用课堂理论讲授、实践拍摄、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摄影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和摄影艺术水平的提高提高。实践采用先胶片后数码拍摄的形式,前期使用胶片拍摄,有限的胶片使学生在拍摄前进行必要的思考和选择,后期使用数码拍摄突破数量限制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练习,以熟练和提高摄影技术与水平。 课程分为八个章节。 第一章:照相机基础。介绍相机的基本结构、镜头的分类与特性、常用摄影附属器件、相机使用注意事项与保养维护、胶片拍摄相关知识等。学生通过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和特点、光圈、快门的结构、摄影镜头的作用理解相机,奠定摄影基础。 第二章:摄影曝光。与第二章内容同时进行。在这一环节内容包括了解曝光的概念,曝光参数的选择,影响曝光的因素,理解曝光控制等。完成这一部分学习并进行一定实践后,学生应该理解视觉和摄影有哪些不同之处,能够利用简易估算的测光方法找出合理的订光组合。 第三章: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安排在实践环节,将此部分提前的原因在于,在未了解曝光之前,使用胶片机进行拍摄会是无意义的浪费,因此在这一时间段,理论课介绍摄影曝光,实践课进行数字图片处理的学习,在讲授完曝光之后,将配合理论教学内容进行胶片拍摄实践。通过这一环节掌握Photoshop软件基本操作,了解进行影调调节和图像处理对方法和技巧。 第四章:摄影构图。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介绍取景构图的原则与要求;构图的形式法则借鉴;影响取景构图的因素;拍摄角度等。让学生结合实践理解如何在画面中突出主体和表现主题。 第五章:摄影用光。介绍色温的概念,结合实例分析摄影光源的种类、特点及运用;光在摄影中的作用及运用;画面的色彩与影调。让学生了解色温的概念、昼夜之间的色温变化;结合实践熟练掌握用光的技巧。 第六章:专题摄影。综合总结之前课程内容,通过大量实例分析人像、风光、静物、动物等题材的拍摄技巧。开始数码摄影实践,让学生通过大量摄影实践完成作品拍摄和图片后期处理提高摄影水平。
二、课程目标 (1)运用所学的艺术规律,赏析美术、摄影作品。 (2)了解照相机、摄象机的结构及拍摄技法。 (3)能够运用照相机拍摄出可视性强的作品。 (4)掌握图像处理基本技能。 三、学习要求 本门课程内容较,需要大量影像阅读,要求学生在课下保证一定数量的阅片量,并进行影片分析,撰写影片,以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照相机 | 4 | (1)照相机原理及结构 (2)镜头 (3)照相机种类 (4)相机保养与维护 (5)常用摄影附属器材 (6)胶片 | 135单反相机的使用:通过对照相机的直观认识,熟悉135单反相机的结构及相关部件,掌握照相机的一般使用 | 2 | 摄影曝光 | 4 | (1)光的基本知识 (2)影响曝光的因素 (3)曝光控制 |
| 3 | 数字图像处理 | 4 | (1)Photoshop基本操作 (2)图像影调调节。 (3)人像处理。 (4)图片合成。 | photoshop、lightroom基本操作。 数码照片调色与修整
| 4 | 摄影构图
| 24 | (1)取景构图的原则与要求。 (2)构图的形式 (3)摄影法则借鉴。 (4)影响取景构图的因素。 (5)拍摄点的选择 | 1.135单反相机的使用:掌握照相机的一般使用与检查维护; 2.学会照相机装、卸胶卷及一般拍摄要领。 3.初步掌握正确曝光的方法。 2.胶片摄影: 熟悉胶片的感光原理和性能;利用简易估算的测光方法找出合理的订光组合。
| 5 | 摄影用光 | 16 | (1)照片光线分析 (2)色温与白平衡。 (3)光线的种类、特点及运用。 (4)光源的造型种类、特点及运用 (5) 画面的色彩与影调
| 胶片摄影:1.黑白、彩色感光片的使用。 2.不同色温环境下彩色负片的拍摄技巧。 3.用胶片拍摄风光、建筑、人像等不同内容;
| 6 | 专题摄影 | 8 | (1)人像摄影。 (2)儿童摄影 (3)动物摄影。 (4)静物摄影。 (5)风光摄影。 (6)记实摄影 | 1.拍摄:用数码相机拍摄不同内容; 2.图像处理:对拍摄的照片根据需要进行调色等适当处理;用自己拍摄的照片设计明信片。 | 7 | 作品展示与评价 | 4 | 作品展示与评价 | 1.拍摄:用数码相机拍摄不同内容; 2.图像处理:对拍摄的照片根据需要进行调色等适当处理;用自己拍摄的照片设计明信片。 |
注:计划内容与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美国纽约摄影学院摄影教材》,美国纽约摄影学院/著,中国摄影出版社;第2版 (2010年8月1日) 2.《自然光人像摄影指南》,唐•马/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4月 3.《构图决定一切》,史林平 , 钟山/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3月 4.《完美摄影161法则:数码单反摄影技巧精粹》,Digital Photo编辑部/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1月 5.《数码摄影完美曝光技法》,迈克尔·弗里曼/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年7月1日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50 | 2.期末考试成绩 | 5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数字摄录技术课程名称 | 《数字摄录技术》 Digital Camera Shooting Technique | 课程代码 | 040102101395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48/2.0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32 | 责任教师 | 刘玉松 | 课外学时 | 16 |
一、课程介绍 课程描述:
课程面向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课程性质为必修课程。 设计思路:
本课程大纲根据2015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按照课程需求设计为32学时的理论课程+16学时的实践课程。 课程目标
(1)掌握摄像机基本工作原理。 (2)掌握一定影视制作技巧。 (3)掌握摄录像技术应用理论和应用技巧 (4)能够运用摄像机拍摄出可视性强的作品。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摄像机的原理和基本操作 | 8 | (1)摄像机类别 (2)摄像机规格和技术指标 (3)电视摄像的工作原理 光学系统 CCD摄像器件 电路处理系统 (4)摄像机的构成与作用 镜头及作用 各功能键、开关及作用 录像器及作用 其他部分开关插座及作用 (5)摄像机的主要调整 摄像机技术性能的调整 摄像机使用中的重要调整 (6)摄像机的附件 (7)摄像器材的准备与维护 准备工作 维护、保养 (8)摄像操作的基本要求 持机方式 摄像操作的基本要求 镜头的拍摄 | 认识摄像机 | 2 | 摄像基本技术 | 6 | (1)电视画面 电视画面的特征 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2)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 电视景别 拍摄角度 拍摄高度 画面构成 (3)光学镜头的运用 镜头的光学特性 长焦距镜头 广角镜头 变焦距镜头 | 摄像机的基本操作与拍摄训练 | 3 | 影视基础理论 | 8 | (1)摄像的画面构图 画面构图概说 电视画面构图的特点 电视画面构图的基本要求 (2)画面构图的形式元素 光线 色彩 影调 线条 (3)电视画面的结构成分 电视画面的结构要素 要素介绍 (4)电视构图观念与方法 构图形式 构图风格 | 构图技法训练 | 4 | 摄录技术素养 | 12 | (1)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视觉效果 固定镜头特性 固定镜头的作用 固定镜头的拍摄 (2)运动镜头。 画面运动的特点 推镜头的特点、功用、注意事项。 拉镜头的特点、功用、注意事项。 摇镜头的特点、功用、注意事项。 移镜头的特点、功用、注意事项。 跟镜头的特点、功用、注意事项。 升降镜头特点、功用、注意事项。 综合运动镜头特点、功用、注意事项。 | 固定镜头拍摄训练
运动镜头拍摄训练 | 5 | 视听语言的语法 | 8 | (1)电视脚本。 文学脚本 分镜头脚本 (2)无剪辑拍摄。 无剪辑拍摄画面的基本特征。 无剪辑拍摄要领。 (3)电视镜头的分类 主镜头、插入镜头与切出镜头 主观镜头、客观镜头与反应镜头 交代镜头、景物镜头与空镜头 转场镜头 | 一句话镜头摄录 | 6 | 蒙太奇理论 | 6 | (1)电视场景调度 (2)场景调度的重要性 电视节目镜头构成的要求; 电视画面的运动本质要求; 摄像机运动的客观性要求; 构图的要求; 观众对电视画面的观看需求。 (3)场景调度的叙事要求 (4)场景调度的要素 讲述者的视点; 从剧本(稿本)到拍摄分镜头本; 剧本(稿本)、观念和场景设计; 谁的视点; 视点可以改变; 构图的选择; 机位设置。 (5)电视场景调度的特点与作用 (6)镜头的越轴 | 剪辑技法训练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摄像基础》赫伯特·泽特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05年5月1日) 2.《拍摄手册:77种方法让你的影片更完美》,斯蒂夫·斯托克曼/著,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版 (2014年7月) 3.《准备!开拍!专业视频拍摄指南》阿提斯/著,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版 (2013年9月) 4.《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罗伊•汤普森/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第1版 ( 2013年8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10 | 2.平时测验成绩 | 10 | 3.期末考试成绩 | 8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Python语言 课程名称 | Python语言 (Python Programming) | 课程代码 | 040102301345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64学时/3学分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32学时 | 责任教师 | 史政 | 课外学时 |
|
一、课程介绍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以Python语言为平台,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高级编程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灵活应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本课程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编程应用为驱动,通过案例和问题引入内容,重点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结合相关的语言知识。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堂教学,实验课堂讨论和线下学习实践的混合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组成;掌握Python语言的基本知识、语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掌握阅读和分析简短程序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调试简单程序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熟练使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程序设计方法,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编程基础,使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1)Python语言理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讨论、网络答疑、解题指导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编程课程的体系、主线,主要内容、原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良好的编程基础。 (2)实验教学分组研讨: 在上机实验教学环节中,结合授课内容,安排针对性的上机实验,使得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算法设计思想,进行程序设计,并通过上机练习,熟练掌握程序调试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线下学习实践:教育教学动态网站设计实践报告 在学生作业环节中,除了要求独立完成的各章作业外,让学生自愿组成2至3人的软件小组,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综合题目,按程序文档的规范,提交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计算作业成绩,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程序开发基本流程和规范,训练生对问题的准确描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程序综合调试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帮助提高。 先修课程
无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应用编程语言Python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思维方法,使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网络环境并具备一定编程创作能力。为日后解决问题和深入研究提供一个较为全面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框架,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指导。 拓宽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面: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引入计算机新技术和了解计算机发展趋势; 掌握Python语言的基本使用技能:类型和操作符; 提高Python语言的应用能力:重点是语句和表达式的基本知识和应用; 通过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为学习后续计算机课程奠定基础; 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教育技术领域中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习要求 Python语言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实践很强的课程。要达到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将包含较复杂的实验作业,以及讨论和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 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实验作业。并以3-5人小组为单位,针对复杂程序的各个方面组织讨论活动,只有在作业和研讨中才能够不断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在前期各阶段实验作业的基础上,学期结束前形成完整的综合设计开发。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Python入门 | 2 | 在了解Python语言发展及应用的基础上,掌握Python软件的安装和运行。 | 实验1:熟悉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使用 实验2:了解Python编程环境 实验3:多行文本输出 实验4:三数求最大 实验5:计算阶乘 | 2 | 类型和操作符 | 4 | 从更具体的视角学习和掌握Python语言的核心数据类型以及基础操作。重点、难点: 内置类型、序列 | 实验1:数据类型、运算符和 表达式及其类型 实验2:符号常量的使用 实验3:字符型数据 实验4:自加和自减运算 实验5:平方根函数的使用 实验6:一个三位数逆序输出 实验7:字符数据输入/输出 实验8:复数乘法 | 3 | 语句和表达式 | 6 | 熟练掌握Python语言的基本语句类型。表达式,if语句,for语句 | 实验1:大小写转换 实验2:算术运算 实验3:金额计算 实验4:利息计算 实验5:判断天数 实验6:简单的循环设计 实验7:整数按位折分求和 实验8:最值求解 实验9:打印数字塔图形 实验10:不等式求解 | 4 | 函数 | 8 | 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能够自己创建函数。重点、难点: 作用域,参数,迭代和解析 | 实验1:一维数组的定义和简单应用 实验2:一维数组的排序 实验3:一维数组元素的调换 实验4:一维数组的查找 实验5:统计指定字符个数 实验6:从字符串中删字符 实验7:数据加密 实验8:将数字字符串转换为相应实数 实验9:万年历问题 | 5 | 模块 | 8 | 以实践为主导,使学生掌握Python语言的模块定义,以及掌握模块的导入和使用。重点、难点: import语句,from语句 | 实验1:判断素数的函数 实验2: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实验3:报数问题 实验4:数组中插入元素的函数 实验5:从数组中删除数据 实验6:求数组逆序的函数 实验7:全局变量与局部变量 实验8:变量的静态存储方式 | 6 | 类和OOP | 4 | 了解面向对象编程的相关知识,掌握类和对象的创建技术。重点、难点: OOP | 实验1:图书借阅登记表 实验2:打卡系统设计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Python编程入门(第3版)》,Toby Donaldson 著;袁国忠 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 (1)《Python学习手册(第4版)》,Mark.Lutz著;李军、刘红伟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Python编程(第4版)》,Mark.Lutz著;邹晓译;中国电力出版社 (3)《Python参考手册(第4版)》,David M.Beazley著;谢俊译;人民邮电出版社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期末考试成绩 | 10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名称 | C语言程序设计(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 | 课程代码 | 040102101383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64学时/3学分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32学时 | 责任教师 | 史政 | 课外学时 |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介绍
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本课程以C语言为平台,通过学习,使学生不但掌握高级编程语言的知识、编程技术和基本算法,更重要的是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具备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能灵活应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本课程以程序设计为主线,以编程应用为驱动,通过案例和问题引入内容,重点讲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并结合相关的语言知识。 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堂教学,实验课堂讨论和线下学习实践的混合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系统组成;掌握C语言的基本知识、语法;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熟练掌握阅读和分析简短程序的方法和技巧,熟练掌握调试简单程序的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熟练使用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程序设计方法,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编程基础,使学生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得到提高。 (1)C语言理论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讲授、提问、讨论、演示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课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讨论、网络答疑、解题指导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计算机编程课程的体系、主线,主要内容、原理和分析方法,使学生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良好的编程基础。 (2)实验教学分组研讨: 在上机实验教学环节中,结合授课内容,安排针对性的上机实验,使得学生能较好地运用算法设计思想,进行程序设计,并通过上机练习,熟练掌握程序调试方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3)线下学习实践:教育教学动态网站设计实践报告 在学生作业环节中,除了要求独立完成的各章作业外,让学生自愿组成2至3人的软件小组,完成一些难度较高的综合题目,按程序文档的规范,提交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计算作业成绩,目的是让学生熟悉程序开发基本流程和规范,训练生对问题的准确描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程序综合调试能力、协作交流能力,在合作过程中相互帮助提高。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Python语言。该课程与本课程密切相关,是本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是该课程的提高和延伸,在该课程的基础上,C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与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以下要求: 1.掌握各类数据的定义与应用 2.掌握各类运算的实现,掌握各类流程控制语句 3.了解C程序结构,掌握函数的定义与调用 4.掌握标准的数据输入与输出函数 5.了解编译预处理命令的使用 6.了解并基本掌握几类常用算法(排序、检索、遍历与数值计算等)在顺序存储数据结构上的实现 7.了解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三、学习要求 C语言程序设计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实践很强的课程。要达到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将包含较复杂的实验作业,以及讨论和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 (2)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实验作业。并以3-5人小组为单位,针对复杂程序的各个方面组织讨论活动,只有在作业和研讨中才能够不断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3)在前期各阶段实验作业的基础上,学期结束前形成完整的综合设计开发。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第1章 程序设计和C语言 | 2 | 了解C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通过几个简单的C程序理解C程序的结构和特点;熟悉VC6.0的编译环境;熟练掌握上机调试C程序的步骤 | 实验1:多行文本输出 实验2:三数求最大 实验3:计算阶乘 | 2 | 第3章 顺序程序设计 | 6 | 掌握C中各种基本类型常量的表示方;掌握C中不同数据类型的数据间的混合运算法则;充分了解并能熟练应用算术、赋值、逗号运算符与相应的表达式,掌握各类运算符的优先级与结合性;熟练掌握字符输入、输出函数getchar()与putchar()的用法;熟练掌握格式化输入、输出函数scanf()与printf()与各类格式符的使用;完成简单的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 实验1:熟悉C语言数据类型、运算符和 表达式及其类型 实验2:符号常量的使用 实验3:C语言中的字符型数据 实验4:自加和自减运算 实验5:平方根函数的使用 实验6:一个三位数逆序输出 实验7:字符数据输入/输出 实验8:复数乘法 | 3 | 第4章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 | 2 | 深刻领会关系表达式和逻辑表达式的功能与组成规则,熟悉各类运算符的优先级,熟练使用关系与逻辑运算符构建表达式;熟练掌握if~else的用法,进行二路选择结构的程序设计;熟练使用if~else嵌套和switch语句进行多路选择结构的程序设计;理解并能综合使用条件运算符 | 实验1:大小写转换 实验2:算术运算 实验3:金额计算 实验4:利息计算 实验5:判断天数 | 4 | 第5章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 | 4 | 熟练掌握while、do~while、for、break、continue语句的语法结构,熟练运用它们构建循环程序;深刻理解并熟练掌握循环的嵌套设计;进行基本的编程训练,理解穷举、迭代等基本算法,培养算法的概念,掌握常用的循环设计算法;能够综合使用C语言的分支与循环语句进行程序设计,学会调试程序,编写完整正确的C语言程序解决具体问题;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 | 实验1:简单的循环设计 实验2:整数按位折分求和 实验3:最值求解 实验4:打印数字塔图形 实验5:不等式求解 | 5 | 第6章 利用数组处理批量数据 | 4 | 深刻领会一维数组、二维数组这两种数据结构及其数组数据在内存中的存放形式;熟练掌握一维、二维数据的定义与初始化方法;熟练掌握数组遍历、排序、查找、增删数据的算法;熟练掌握常用字符串处理函数的功能、使用方法,并综合运用它们进行各种字符串操作 | 实验1:一维数组的定义和简单应用 实验2:一维数组的排序 实验3:一维数组元素的调换 实验4:一维数组的查找 实验5:统计指定字符个数 实验6:从字符串中删字符 实验7:数据加密 实验8:将数字字符串转换为相应实数 实验9:万年历问题 | 6 | 第7章 用函数实现模块化程序设计 | 4 | 掌握定义与调用函数的格式;深刻领会函数中形式参数和实际参数的含义对应关系,了解函数调用时的值传递,深刻理解函数的返回值,能自如地使用函数进行模块化程序设计;深刻领会和理解局部变量、全局变量,并综合应用到程序设计中 | 实验1:判断素数的函数 实验2:求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实验3:报数问题 实验4:数组中插入元素的函数 实验5:从数组中删除数据 实验6:求数组逆序的函数 实验7:全局变量与局部变量 实验8:变量的静态存储方式 | 7 | 第8章 善于利用指针 | 8 | 熟练掌握指针、数组和地址间的关系;深刻领会与掌握指向不同数据结构的指针变量的定义方法与使用方法,熟练应用指针间接访问与处理一维数组、字符串;理解并能使用指向函数的指针变量和返回指针值的函数;理解并能使用指针数组和指向指针的指针进行程序设计;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根据模块化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实际需要,采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定义适当的指针变量完成程序设计 | 实验1:指针作函数参数 实验2:用指针访问数组 实验3:从数组中删除数据 实验4:字符串的交叉连接 验5:指针数组对多个字符串排序 实验6:从母串中删除子串 | 8 | 第9章 用户自己建立数据类型 | 2 | 深刻理解并掌握结构体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 综合实践总结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 材: C程序设计(第四版),谭浩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1]C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指导,颜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用书 [2]C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张引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 C语言程序设计,何钦铭、颜晖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The C Programming Languagem,Second Edition,影印版,Brian W.Kernighan & Dennis M.Ritchie,清华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 Inc.,1997 [5]C语言开发实例详解,白帆等,电子工业出版社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20% | 2.期末考试成绩 | 80% | 总计 | 100分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数据结构课程名称 | 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 | 课程代码 | 040102101237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48学时/3学分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 责任教师 | 史政 | 课外学时 |
|
课程介绍
课程描述:
本课程内容主要围绕着线性结构、树型结构、图型结构这三种数据结构和查找、排序这两种重要的算法展开,对每一种数据结构又从逻辑、存储以及实现这三个层面分别进行阐述。该课程强调数据组织方法与实现技术,从数据结构的设计者和使用者两个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数据结构的设计与使用,随时补充具有前沿特色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补充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拓广数学知识,使该课程呈现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特点。 设计思路:
数据结构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本课程的特色是就注重学生实践活动。不仅课堂教学用大量实例,讲原理,讲思想,讲方法, 还要求学生做大量实际编程实例,分基础训练,应用实践和项目工程。个人编程和合作项目相结合,注重小组协作,集体评价。保证充足的上机实验课时,实验课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性学习。 通过大量上机实验,不仅能加深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据结构及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灵魂与基石”,增强学习的兴趣,提高计算计算法思维逻辑能力,为以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二、课程目标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中核心课程之首,作为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深入了解数据结构的逻辑思想、实现方法,理解算法复杂性分析的原理。本课程追求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教学与相应的教学内容相呼应。在形式上,灵活多样地采取了编程实践、拓展性学习、讨论、报告,大型作业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精神,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所学习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原理,掌握方法,熟练应用,能够创造性地应用各种数据结构和算法,设计性能优,效率高,可读性强,易维护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探索研究的能力,问题解决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素养和创新能力。 三、学习要求 《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中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基础课,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而且是设计和实现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编译程序及其它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学生要学会分析研究计算机所要加工处理的数据的特征,掌握组织数据、存储数据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因此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将包含较复杂的实验作业,以及讨论和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 (2)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实验作业。并以3-5人小组为单位,针对复杂程序的各个方面组织讨论活动,只有在作业和研讨中才能够不断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绪论 | 3 | 了解数据结构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理解掌握:数据结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 了解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实现) 理解算法(定义、设计要求、描述工具、复杂度分析)
|
| 2 | 线性表 | 6 | 了解线性结构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掌握顺序结构和链表结构实现线性表 重点掌握单链表、循环链表、双向链表 了解静态链表。
|
| 3 | 栈和队列 | 6 | 了解栈和队列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掌握顺序结构和单链表结构实现栈和队列 了解栈与递归的实现 重点掌握利用栈和队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
| 4 | 串 | 3 | 了解字符串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掌握定长顺序串、堆串的存储结构和操作实现。 了解块链串。
|
| 5 | 数组和广义表 | 3 | 了解抽数组象数据类型数组的定义与实现 掌握特殊矩阵的压缩存储 理解掌握稀疏矩阵(分别用三元组表、十字链表实现转置、加减法等矩阵运算) 了解广义表的存储结构。
|
| 6 | 树和二叉树 | 9 | 了解树与二叉树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和实现 理解掌握二叉树的遍历与线索二叉树 了解树、森林与二叉树的关系 掌握哈父曼树及其应用 了解树的计数。
|
| 7 | 图 | 9 | 了解图的抽象数据类型定义 了解图的实现(邻接矩阵、邻接表、十字链表) 理解掌握图的遍历 理解图的应用(用普里姆算法求最小生成树、拓扑排序、关键路径、用迪杰斯特拉算法求最短路径)。 了解邻接多重表、用克鲁斯卡尔算法求最小生成树。
|
| 8 | 查找 | 3 | 理解掌握:顺序查找、折半查找、分块查找、二叉排序树、哈希表。 |
| 9 | 内部排序 | 6 | 理解掌握:直接插入排序、希尔排序、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简单选择排序、堆排序、归并排序。 了解折半插入排序、树形选择排序、基数排序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严蔚敏,吴伟民编著. 《数据结构(C语言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年4月 2、主要参考书 [1]美)巴德(Budd T.). 经典数据结构(Java语言版)(影印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年7月 [2]殷人昆.数据结构(用面向对象方法与C++描述).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董杨琴等.程序设计基础教程(C语言与数据结构)实验指导与习题集.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年 [4]耿国华等编著.《数据结构—C语言描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30 | 2.期末考试成绩 | 7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课程名称 |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 Object Oriented Programming | 课程代码 | 040102101385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64/3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32 | 责任教师 |
| 课外学时 | 20 |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 一、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在由基础训练到专业课教学阶段过渡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为今后学习专业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而且为软件开发、程序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方法和工具。通过对C#语言的学习,使学生系统了解程序设计语言的概况和基本理论,了解软件开发的全过程;理解面向对象方法的概念;系统掌握C#语言的语法结构,基本掌握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编程技术;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课外实践,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程序、分析程序和独立编写程序的能力。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C#语言为载体,以基本的算法学习为基础,通过大量实例分析设计,小组综合作业,引导学生能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维来分析问题,并能对实际的问题进行数据与算法抽象,能用C#语言编写程序解决实际问题,并培养良好的编程素养。 本课程分为理论学习与上机实验练习两个环节。 (1)程序设计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以课堂讲授、讨论为主,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强调规范的基础内容分析、学习、掌握与训练。讲授C#语言的语法规范,重点更放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的培养与技术实现的层面上。 (2)上机实验练习环节 本课程是一门在理论指导下, 偏重于实际动手编程、调试的应用性课程, 要求学生在学好理论前提下,又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些能力训练是通过上机编程练习完成的。 本课程有教学规定的32学时的上机实验课时,在杋房进行课堂内容的补充学习与讨论、上机测试及完成规定的实验练习。 本课程对理论教学的每章内容都设计有精致并富有挑战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讨论。实验教学是学习程序设计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完成实验项目,使学生能更好地融会贯通课堂教学的内容,接收编程能力的训练,最终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与开发。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C程序设计》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主要通过 C# 这一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全面介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方法和各种组成成分。在学习过程中通过程序实例和相关练习,学习如何利用面向对象语言的特性,如继承、接口、对象、构造函数、方法重载以及方法重写等,从而掌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让学生学习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和方法;学会用C#设计程序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和掌握.Net平台环境和工具,提高调试程序和使用开发工具的能力,为从事软件研制开发打下基础。。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课程,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随堂练习和精典实例分析。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上机实验课所规定的上机实验项目,这些作业会布置在课程实验辅助教学平台上,要求学生以规定的形式(电子文档或书面文档)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完成规定数量的编程练习,才能真正掌握课程内容,真正培养起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上机实验培养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掌握基本的程序调试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序号 | 专题 | 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1 | C#程序设计基础 | C#语言特点 | 0.5 | C#语言的特点 | 简单C#的上机环境使用 | 1.5 | 展示简单C#语言程序, C#集成开发环境介绍使用 | 2 | 基本数据类型 | 数据的表现形式与运算 | 3 | 常量与变量 C#中基本数据类型、常用运算符与表达式 | 3 | 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 | 实现逻辑判别的运算 | 1 | 关系运算与逻辑运算 | 选择结构 | 2 | If-else以及嵌套,Switch语句,实例分析 | 循环控制语句 | 1 | 三种循环控制语句,循环嵌套 改变循环控制状态 | 4 | 面向对象编程方法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 | 2 | 类和对象、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继承的概念 | 介绍几个常用类 | 3 | string类、datetime类、Math类和Random类 | 5 | 异常处理 | 异常处理过程分析 |
| 异常处理的基本概念 | 异常的捕获与处理 |
| try-catch-finally结构 | 6 | 窗体应用程序设计 | 组件和控件 |
| Object类的一些常用属性、事件和方法 Control类的一些常用属性、事件和方法 | 常用控件 |
| 按钮类控件、文本类控件、列表类控件 | 对话框 |
| 打开和保存文件对话框、字体对话框和颜色对话框、文件夹浏览对话框 | 消息对话框 |
| 模式对话框与非模式对话框、基于MessageBox类的消息对话框 | 菜单与工具栏 |
| 主菜单、弹出式菜单、工具栏 | 7 | 目录和文件操作 | 目录管理 |
| 目录存在的判断、目录的创建和删除、目录相关信息的获取 | 文件管理 |
| 移动拷贝文件、删除文件、文件信息的获取和设置 | 文件的读写 |
| 读写文本文件、读写二进制文件 | 8 | ActiveX控件和自定义组件开发 | ActiveX控件 |
| ActiveX控件是什么、ActiveX控件开发实例 | 自定义组件 |
| 创建自定义组件、使用自定义组件 | 9 | 多线程 | 线程及其实现方法 |
| 线程的概念、线程的实现方法 | 线程的同步控制 |
| 为什么要同步控制、使用ManualResetEvent类、使用AutoResetEvent类 | 线程池 |
| 什么是线程池、线程池的使用方法、线程对控件的访问 | 10 | 数据库开发技术 | 数据库系统与ADO.NET概述 |
| 数据库系统、ADO.NET概述 | SQL语言简介 |
| Select、Insert、Update、Delete语句 | ADO.NET对象 |
| ADO.NET体系结构、Connection对象、Command对象、DataReader对象、DataAdapter对象、DataSet对象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 孟祖强等. 《C#程序设计教程》. (第一版).北京:清华大学,2010年10月 [2] 吴炜煜. 《面向对象分析设计与编程》.(第二版).北京:清华大学,2007年1月 [3] 庄成三等. 《微软.NET平台软件技术》.(第一版).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4] 郝春强. 《C#基础与实例教程》.(第一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年8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D: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平时上机成绩 | 30 | 2.课程报告 | 20 | 3.上机考试 | 5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抄袭他人程序项目、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意见和代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名称 | 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Database System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273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48/2.5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16 | 责任教师 | 吕伟刚 | 课外学时 | 0 |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如何存储、使用和管理数据,本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应用现有数据库管理软件,掌握数据库结构的设计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方法。 2.设计思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配合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讨论、以及课后作业及上机实验等形式,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数据结构,并行课:Web设计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能熟练使用SQL语言在某一个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数据库操作;同时掌握数据库系统设计方法和步骤,使学生具有应用和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
三、学习要求 了解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掌握常用的数据模型;掌握关系数据库、关系数据理论及数据库系统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练掌握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的使用;掌握数据库的恢复技术、并发控制、安全性和完整性保护;掌握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技术等。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第1章 数据库系统概述 1.1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 1.2数据库系统及发展 1.3数据库系统的结构 | 2 | 掌握数据库相关基础概念,了解其发展进程,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结构等 |
| 2 | 第2章 数据模型与概念模型 2.1概念模型及表示 2.2常见的数据模型 | 4 | 理解三种常见的数据模型 |
| 3 | 第4章 关系数据库 4.1关系模型及其三要素 4.2关系代数 | 4 | 掌握各种关系代数操作的实现 |
| 4 | 第6章 数据库建立与管理 6.1数据库的定义与维护 6.2基本表的定义与维护 6.3数据维护操作 6.4数据查询操作 6.5视图和关系图的建立与维护 | 8 | 掌握SQL语句基本操作
| 实验课1:数据库的定义实验 实验课2: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 5 | 第7章 关系数据库理论 7.1关系数据模式的规范化理论 7.2关系模式的分解算法
| 4 | 掌握1NF、2NF、3NF、BCNF规范化理论,掌握函数依赖集的最小化过程 | 实验课:数据库的简单查询和连接查询实验 | 6 | 第8章数据库保护技术 8.1数据库安全性 8.2数据库完整性 8.3数据库并发控制 8.4数据库恢复技术 | 4 | 掌握数据库安全性与完整性分析过程,理解事务并发导致死锁的相关性问题,理解事务处理过程中的死锁问题,以及如何避免死锁或解锁问题, 掌握数据库恢复关键技术 | 实验课1:数据库的嵌套实验查询 实验课2:数据库的组合查询和统计查询实验 | 7 | 第3章 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方法 3.1数据库系统设计概述 3.2系统需求分析 3.3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3.4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3.5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3.6数据库的实施和维护 3.7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 | 4 | 掌握数据库系统设计要求,掌握给定问题的需求分析能力,理解相关概念,掌握概念模型设计方法与关键策略,可以根据给出问题设计相应概念模型 | 实验课1:视图和图表的定义及使用实验 实验课2:数据库完整性和数据库安全性实验 | 8 | 总复习及答疑 | 2 | 复习全书重点内容 穿线 | 实验课:数据库备份和恢复和管理实验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苗雪兰等. 《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教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4年第4版. 2、主要参考书:王珊, 萨师煊. 《数据库系统概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第4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0 | 2.平时测验成绩 | 0 | 3.期末考试成绩 | 10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育哲学
课程名称 | 教育哲学(Philosophy of Educa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2211247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0 | 责任教师 | 王海涛 | 课外学时 | 0 |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教学对象: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 设计思路: (1)帮助同学们对“教育哲学”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该学科独特的学科视野、理论与实践价值以及它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引导和帮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问题,如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通过讨论,帮助同学们了解教育哲学思考的特征,学习对一些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哲学的思考,扩展和深化同学们对于一些重要教育问题乃至哲学问题的理解。 (3)指导同学们阅读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文献,熟悉一些教育哲学流派,学习批判性理解和讨论哲学家及教育哲学家们的主要观点。 (4)分享同学们的见解,帮助同学们获得基于理性思考的积极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经验。 (5)结合课程的学习与问题的讨论,对同学们的内在成熟有所助益。 2.先修课程:教育学原理 二、课程目标及学习要求 (1)帮助同学们对“教育哲学”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了解该学科独特的学科视野、理论与实践价值以及它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2)引导和帮助同学们思考和讨论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问题,如人生与教育、知识与课程、理性与教学、自由与教育、民主与教育。通过讨论,帮助同学们了解教育哲学思考的特征,学习对一些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哲学的思考,扩展和深化同学们对于一些重要教育问题乃至哲学问题的理解。 (3)指导同学们阅读一些重要的教育哲学文献,熟悉一些教育哲学流派,学习批判性理解和讨论哲学家及教育哲学家们的主要观点。 (4)分享同学们的见解,帮助同学们获得基于理性思考的积极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经验。 (5)结合课程的学习与问题的讨论,对同学们的内在成熟有所助益。
三、教学内容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 | 总论 哲学与教育 | 6 | (1)教育活动需要哲学吗? (2)哲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吗? (3)一般哲学与其他教育学科可以代替教育哲学吗?
| 查询资料 完成研究性 作业 | ... | 第一章 教育哲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 4 | 主要内容 (1)何谓教育哲学 (2)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介绍 (3)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思想介绍 (4)20世纪末哲学的转向 (5)教育哲学新定义
| 查询资料 完成研究性 作业 |
| 第二章 人生与教育 | 4 | (1)人的存在与教育 (2)人的形象与教育 (3)人的境界与教育
| 查询资料 完成研究性 作业 |
| 第三章 自由与教育 | 4 | (1)什么是自由 (2)自由与人生 (3)自由与社会 (4)自由与教育
| 查询资料 完成研究性 作业 |
| 第四章 知识与课程 | 4 | (1)什么是知识 (2)知识与人生 (3)人生与课程 (4)知识的性质与课程 (5)知识的类型与课程
| 查询资料 完成研究性 作业 |
| 第五章 理性与教学 | 2 | (1)什么是理性 (2)理性与人生 (3)理性与社会重建 (4)理性的教化 (5)教学的理性基础 (6)教学的理性化 (7)理性的教师
| 查询资料 完成研究性 作业 |
| 第六章 民主与教育 | 4 | (1)什么是民主 (2)民主的价值 (3)民主公民的素质 (4)民主教育的概念和性质 (5)建设民主的学校
| 查询资料 完成研究性 作业 |
| 第七章 学生答辩 | 4 | 学生答辩 |
|
|
| 32 |
|
|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新编教育哲学导论》,石中英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主要参考书: (1)黄济著:《教育哲学通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陆有铨著:《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流派》,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3)崔相录著:《20世纪西方教育哲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 (4)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周浩波著:《教育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7)谢夫勒著:《人类的潜能》,石中英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Peters, R.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9) Hirst, .P. & White, P.,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Routledge, 1988. 五、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 C: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30 | 2.平时测验成绩 | 0 | 3.期末论文答辩 | 70 | 总计 | 100 |
六、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七、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信息检索技术课程名称 | 信息检索技术(the Technology of Information Retrieval)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275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 责任教师 | 陈凯泉 | 课外学时 | 8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信息检索技术》是教育技术专业选修的专业知识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教育技术学相关专业文献的基本知识,掌握文献情报的检索方法,懂得如何获得与利用文献情报和信息,增强自学能力和研究能力,即开展信息教育,系统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2.设计思路: 本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又要掌握信息检索的主要工具,诸如中外科技文献数据库的使用、信息管理的主要工具等,还要能够应用各大学术搜索引擎开展学术搜索,进行文献管理及文献分析。并能撰写文献综述,使学生具备应用信息检索技术把握学科前沿的能力。课程开设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要求学生能就所选择的研究课题独立开展文献检索。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先修课程为《信息技术基础》和《教育技术学导论》等课程。为后续《远程教育原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网络教育应用》及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提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备技能。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 第一,通过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信息检索的基本原理。 第二,使学生掌握常规信息检索中一般应用的中外文数据库的使用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信息检索的专业性,学会甄别信息的科学性及信息来源的权威性,掌握SCI、EI、SSCI、CSSCI等各大引文数据的形成原理。 第三,学会应用NoteExpress、CNKI-Elearning等文献管理工具,学会应用CiteSpace等文献分析软件分析文献间的关系,分析教育技术领域学术热点的变化趋势。 第四,了解文献综述撰写的基本方法,能够把文献搜索中获取到的资料转化为简洁的综述,并开展一定程度上的文献比较与评价,进而能为某个教育技术专业课题的研究提出建议和策略。
三、学习要求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练习使用教师指定的各个文献数据库和文献搜索引擎,对NoteExpress、CNKI-Elearning、CiteSpace等工具要学会独立安装与应用。 1.要求学生课前认真研读推荐的文献综述等教学资源。 2.课中要求学生能就课前研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深入讨论,要积极参与课堂研讨,部分章节教学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2到3人的研究小组做小组讨论。 3.课后要完成每次课布置的作业,并要按时提交作业。作业提交之后,下次上课时会进行汇报讨论和集中点评。 4.课前、课后都借助微信群开展讨论,要求学生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对文献检索工具使用的心得。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信息检索概述 | 4 | 文献、信息、知识与情报的概念, 信息素养的概念 | 预习CNKI的使用 | 2 | 信息检索原理 | 4 | 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文献数据库的构建与运行原理,信息检索的分类与操作流程 | 预习学术搜索引擎的使用 | 3 | 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 4 | Google学术搜索,百度学术搜索,bing学术搜索等 | 选择个人研究选题 | 4 | 中文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 4 | CNKI的使用和文献的存储,读秀、人大复印资料、电子书库等工具的使用,基于CNKI Elearning的文献浏览与归集 | 预习外文数据库的使用 | 5 | 外文文献检索工具的使用 | 4 | Elseview期刊数据库的使用, Springer期刊数据库的使用
| 预习EndNote或NoteExpress的使用 | 6 | 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 | 4 | EndNote和NoteExpress工具的使用详解 | 编辑个人研究选题的本地文献库 | 7 | 文献综述的撰写 | 4 | 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及CiteSpace简介 | 撰写个人研究选题的文献综述 | 8 | 文献搜索汇报 | 4 | 文献搜索成果及搜索方法汇报 | 汇报、讨论 | 9 | 文献综述汇报与点评 | 4 | 文献综述汇报与点评 | 汇报、讨论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汪楠,成鹰,曹辉,刘英英,潘峰 著.信息检索技术(第3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2月版. 2.参考书 [1].花芳 编著. 文献检索与利用(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版. [2].北京大学公开课:数字图书馆资源检索与利用 http://open.163.com/special/cuvocw/shuzitushuguan.html
六、成绩评定 填写说明: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讨论、平时测验、课后作业、期中考查等环节设定,并制定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百分制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控制在总成绩的50%-70%。采用5级制的课程,要给出分级评分标准,而且要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的达成度来分析。
(一)考核方式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20% | 2.平时测验成绩 | 80% | 3.期末考试成绩 | 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认知心理学课程名称 | 认知心理学 Cognitive Psychology | 课程代码 | 040102301343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0 | 责任教师 | 刘世玉 | 课外学时 | 0 |
一、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本课程为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主要介绍认知心理学相关知识和理论。 2. 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指导,在介绍认知心理学领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科研和实践情况,探讨该领域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修读本课程前,完成“心理学”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历史、研究对象、及发展现状;深入探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经典实验;提高学生对认知理论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帮助学生培养将认知科学应用于教育领域及日常生活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认真及时地完成本课程的阅读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另外,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查方式包括论文撰写,因此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搜索文献和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内容或课外练习等 | 1 | 认知心理学概述 | 4 | 认知心理学起源、发展与现状 |
| 2 | 感知觉 | 4 | 感知觉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
| 3 | 注意 | 2 | 注意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
| 4 | 记忆 | 4 | 记忆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
| 5 | 问题解决 | 4 | 问题解决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
| 6 | 推理与高级思维 | 4 | 推理与高级思维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
| 7 | 智力 | 4 | 智力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
| 8 | 语言 | 2 | 语言的概念、理论及应用 |
| 9 | 总结与展望 | 4 | 内容总结与领域展望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认知心理学》,Goldstein著,张明等译 2、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作者(译者) 书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当代认知心理学》 梁宁建 《当代认知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4.3 《认知心理学》 乐国安,韩振华 《认知心理学》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11 《认知心理学》 王甦,汪圣安 《认知心理学》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8 《认知发展心理学》 陈英和 《认知发展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11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谢弗等著,邹泓等译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7 《发展心理学-从成年早期到老年期》 帕帕拉等著,李西营等译 《发展心理学-从成年早期到老年期》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9 《社会心理学(第11版)》 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等译 《社会心理学(第11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6.1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30 | 2.平时测验成绩 | 10 | 3.期末论文成绩 | 6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名称 | 课程与教学论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2211419
| 课程属性 | 专业基础/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限选 | 实践学时 | 0 | 责任教师 | 胡乐乐 | 课外学时 | 0 |
一、 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的一门重要二级学科,是我校教育技术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 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既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又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课程。除了概念、流派、原理、理念等的常规教学,本门课程的任务重点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般步骤,以及促使学生积极反思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问题的意识,难点为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和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有效的解决办法是课程的教学方法由翻转课堂、自学汇报、传统讲授、同伴教学、课堂讨论,以及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本课程的教材等构成。主要内容:导论、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与类型、课程与教学的实施、教学媒体、课程与教学评价、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2. 设计思路:课程开设的依据是教育技术专业 2016 级本科生培养方案,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是适合教育技术本科生学习(难度和广度都适合),内容编排按照先导论和理论基础,再展开各章内容,最后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对后置课程如《教学设 计》等教育学课程有铺垫帮助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将所学知识和理论分析与评价学校课程与教学的现实问题,并形成课程与教学的规划和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基本技能。 三、学习要求 为使学生达到最佳学习成果,学生在课前需要进行自学(预习)和准备课堂自学汇报内容,在课中需要演示和讲解 PPT 以及积极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在课后需要巩固和复习。 四、教学进度 授课内容 | 教学目标 | 授课模式 | 学时分配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方法 一、学习本课程的目的 二、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概念与关系 一、课程的概念 二、教学的概念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课程理论的历史发展 二、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四节 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一、现代课程理论的主要流派 二、现代教学理论的主要流派 | 1.知道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目的和方法; 2.识记和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3.熟知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人物、时间和事件; 4.掌握影响较大的几种现代课程与教学理论流派的要点。 | 翻转课堂 同伴教学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课堂讨论 传统讲授 多媒体演示 | 4 |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哲学基础 一、哲学是什么 二、知识观和课程与教学 三、价值观和课程与教学 第二节 心理学基础 一、认知和课程与教学 二、非认知和课程与教学 三、智力、学习、发展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 一、教育与教育观 二、教育观和课程与教学 | 1.理解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作为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的要义; 2.应用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初步分析指定的课程与教学。 | 翻转课堂 同伴教学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课堂讨论 传统讲授 多媒体演示 | 2 |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定义与功能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定义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分类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分类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 一、普遍性/行为性目标取向 二、学科/社会/学生本位的目标取向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研究制定 一、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依据 二、设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步骤 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科学表述 | 1.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定义与功能、价值取向、确定依据; 2.掌握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结构与分类,特别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理论; 3.设计并科学表述课程与教学目标。 | 翻转课堂 同伴教学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课堂讨论 传统讲授 多媒体演示 | 4 |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定义与发展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定义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发展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与载体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特点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载体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要素与结构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要素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结构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组织 第五节 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形式与开发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形式 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开发 | 1.理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定义、发展、特点、载体、要素、结构、选择、组织; 2.了解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形式与开发; 3.初步设计与开发课程与教学内容。 | 翻转课堂 同伴教学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课堂讨论 传统讲授 多媒体演示 | 2 | 第五章 课程结构与类型 第一节 课程的结构 一、课程结构的概念 二、课程结构的特点 第二节 课程的类型 一、课程类型的划分 二、课程类型的平衡 | 1.理解课程结构的概念与特点; 2.掌握课程的主要类型及其平衡; 3.判别课程的结构与类型。 | 翻转课堂 同伴教学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课堂讨论 传统讲授 多媒体演示 | 2 |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的实施 第一节 课程的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含义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四、课程实施的策略 第二节 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含义 二、教学实施的过程与阶段 三、教学实施的模式与方法 四、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 | 1.理解课程实施的含义、基本取向、影响因素、策略,以及教学实施的含义、过程与阶段; 2.熟悉当代常用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组织形式; 3.实施课程与教学。 | 翻转课堂 同伴教学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课堂讨论 传统讲授 多媒体演示 | 2 | 第七章 教学媒体 第一节 教学媒体的定义与发展 一、教学媒体的定义 二、教学媒体的发展 三、当代主要教学媒体 第二节 教学媒体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一、教学媒体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二、当代教学媒体与学习的变革 三、多媒体教学 | 1.掌握教学媒体的定义; 2.熟悉教学媒体的发展; 3.熟知当代主要教学媒体的特点与功能; 4.理解教学媒体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5.在教学中恰当应用教学媒体。 | 翻转课堂 同伴教学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课堂讨论 传统讲授 多媒体演示 | 2 | 第八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定义与功能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定义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功能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与分类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分类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对象与标准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标准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方法与实施 一、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模式 二、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方法 三、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实施 | 1.理解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定义与功能; 2.掌握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类、模式、方法与实施。 3.进行课程与教学评价。 | 翻转课堂 同伴教学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课堂讨论 传统讲授 多媒体演示 | 2 | 第九章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第一节 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国内背景 二、国际背景 三、我国基础教育现状 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 一、课程标准 二、教材改革 三、教学改革 四、学习方式变革 五、评价变革 第三节 新课程改革的反思 一、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二、新课程改革问题的改进 | 1.了解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国内外背景; 2.熟悉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3.分析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 翻转课堂 同伴教学 小组讨论 个人汇报 课堂讨论 传统讲授 多媒体演示 | 6 | 教育见习: 赴青岛二中听两节课,提交一篇听课报告 | 1.了解高中现阶段课程的总体目标、规划、设置; 2.知悉现阶段高中一节课的常规教学流程; 3.会独立撰写听课报告。 | 课前自学 小组讨论 现场教学 同伴教学 小组汇报 传统讲授 | 6 |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推荐教材: 徐继存、周海银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1版 2、参考书: 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张传隧主编:《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 陈晓端、郝文武主编:《西方教育哲学流派课程与教学思想》,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 [美]加涅、布里格斯、韦杰,等著:《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美]拉尔夫·泰勒著:《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苏]赞可夫编:《教学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捷]夸美纽斯著:《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美]派纳等著:《理解课程》(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C: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堂自学汇报、课堂讨论、平常表现 | 50 | 2.期末论文成绩 | 5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系统科学概论 课程名称 | 系统科学概论 (Introduction to System Science) | 课程代码 | 040102211383 | 课程属性 | 学科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0 | 责任教师 | 季托 | 课外学时 | 0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介绍
填写说明:1.课程描述主要填写课程性质和课程主要内容;2.设计思路主要填写课程开设依据、课程内容(或项目)选择标准、内容编排;3.该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主要填写与课程先修、并行和后置的相关课程 1.课程描述 本课程首先系统地回顾经典科学的历史,简单介绍十九世纪新的科学思潮和二十世纪的科学革命,然后按照当代西方系统科学从系统论到混沌学的演变发展历程,介绍了系统科学的四方面来源,通过考察宇宙、生命、精神、生态和社会这五大系统的基本特征,介绍了系统论的八条原理:整体性、层次性、开放性、目的性、突变性、稳定性、相似性和自组织原理,以及系统论的五条规律:结构功能相关律、信息反馈律、竞争协同律、涨落有序律和优化演化律。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针对教育技术专业低年级学生,为他们提供理论基础知识,主要目的使学生掌握概念、原理的基础知识,课堂中有应用理论的讨论环节,需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技术专业基础。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对系统论的介绍仅是入门性的,旨在拓宽思路、开阔眼界。了解信息时代的科学精神、分形的基本知识和混沌理论;掌握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基本概念,重点掌握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分支理论;具备初步运用系统思考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是传授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培养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要求学生参加课堂的实践活动或者讨论环节,课下能够准备和课程理论相关的分析案例和资料采集。要求学生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 四、教学进度 1.教学内容 (一)总论(或绪论、概论等) 1、主要内容: 0.1近代西方科学发展 2、教学要求: 了解信息时代的科学精神。 3、重点、难点:无 4、其它教学环节:无 (二)第一章 经典科学 1、主要内容: 1.1 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 1.2 机械论的自然观 2、教学要求: 了解牛顿力学体系的确立和机械论的自然观,对经典科学有初步掌握。 3、重点、难点: 调查方法的正确运用 4、其它教学环节:无 (三)第二章 科学史 1、主要内容: 2.1 十九世纪新的科学思潮 2.1.1 主要介绍熵与熵增原理 2.1.2 十九世纪关于世界普遍联系、普遍发展的思想,演化与统计思潮的兴起 2.2 二十世纪科学革命简介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十九世纪新的科学思潮,简单了解二十世纪科学革命。 3、重点、难点: 十九世纪新的科学思潮 4、其它教学环节:多媒体教学+读书报告 (四)第三章 系统论 1、主要内容: 3.1 系统论 3.1.1 整体性原则 3.1.2 结构与功能及其两者关系 3.2控制论 3.2.1 反馈 和 控制概念 3.2.2功能模拟方法 3.3信息论 2、教学要求: 掌握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基本概念。 3、重点、难点: 系统论 4、其它教学环节:无 (五)第四章 自组织理论 1、主要内容: 4.1耗散结构理论 4.2 协同学 4.3突变论 4.3. 1突变的概念 4.3.2突变的类型 4.4 超循环理论 4.4.1什么是超循环 4.4.2超循环机制:自复制(自选择),自组织,自稳定 4.4.3选择价值与“一旦——永恒” 2、教学要求: 重点掌握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思想和分支理论;了解协同学概念和突变论的类型;掌握超循环机制和选择价值。 3、重点、难点:耗散结构理论的核心思想 4、其它教学环节:多媒体教学 (六)第五章 分形 1、主要内容: 5.1分形的创立 5.2 分形的特征与定义 5.3分形的定量测度 5.4分形的生成 5.5分形的类型 5.6分形的应用与意义 2、教学要求: 了解分形的创立和概念、特征;了解分形的生成和类型。 3、重点、难点:分形特征 4、其它教学环节:多媒体教学+资料收集 (七)第六章 混沌 1、主要内容: 6.1 奇怪吸引子 6.2 Smale马蹄 6.3 倍周期分岔 6.4 周期三蕴涵着混沌 6.5 湍流 6.6 标度律与普适性 6.7 混沌与信息 6.8应用 2、教学要求: 了解奇怪吸引子,初步认识混沌概念。 3、重点、难点:混沌的概念和特征 4、其它教学环节:无 2.教学环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学时32 学时,其学时分配见下表。 系统科学概论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 总学时 | 课堂教学学时 | 课外辅导/课外实践学时 | 备注 | 理论讲授 | 实践环节 | 总论 | 3 | 3 |
|
|
| 第一章经典科学 | 2 | 2 |
|
|
| 第二章科学史 | 4 | 4 |
|
|
| 第三章系统论 | 6 | 4 | 2 |
|
| 第四章自组织理论 | 6 | 6 |
|
|
| 第五章 分形 | 4 | 2 | 2 |
|
| 第六章 混沌 | 4 | 4 |
|
|
| 复习 | 3 | 3 |
|
|
| 合 计 | 32 | 28 | 4 |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 作者/译者
| 书名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教材 | 李曙华 | 从系统论到混沌学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2-5 | 参考书 | 1 | 苗东升 w | 系统科学原理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1990 | 2 | 彼得·圣吉 | 第五项修炼 | 上海三联书店 | 2003-5 | 3 | 许国志 | 系统科学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2000 | 4 | 普里戈金 | 从混沌到有序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1987 | 5 | 牟宗三 | 中国哲学十九讲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97 | 6 | 王弼注 | 老子道德经 | 上海书店 | 1986 | 7 | 张淑誉 译 | 混沌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11 | 8 |
|
|
|
|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10 | 2.平时测验成绩 | 0 | 3.期末考试成绩 | 9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计算机网络课程名称 | 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345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64学时/3学分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32学时 | 责任教师 | 史政 | 课外学时 |
|
课程介绍
课程描述: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信息化社会的重要基础设施。网络技术也成为了计算机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方面,并且其地位与作用还会越来越重要。本课程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形成以及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原理与方法支撑。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体系结构及OSI七层协议等;数据通信及传输基础;TCP/IP协议,包括其结构、应用与配置等;局域网及相关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理解网络体系结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了解网络发展的新趋势。 设计思路:
课程的习题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对网络基本原理的理解,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及传输层的主要功能、协议及其实现方法,传统网络应用的实现方法。 安排两至三次课讨论,重点帮助希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同学深入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协议与体系结构。主题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及协议设计的需求、基本思想与实现方法,TC及/IP体系结构与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Internet面临的挑战,等等。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为《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和《面向WEB的开发》等课程奠定基础。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讲授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原理、体系结构与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局域网、广域网、网络互连、运输层、网络应用、Internet的演进等。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可以使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和网络协议,掌握组建局域网和连接Internet的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局域网设计、组建及网络应用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规定课时的学习,掌握TCP/IP体系结构的工作原理,应具备局域网配置的基本操作和维护能力,能够解决局域网组建过程中遇到的一般问题。 三、学习要求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实践很强的课程。要达到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将包含较复杂的实验作业,以及讨论和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 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实验作业。并以3-5人小组为单位,针对复杂程序的各个方面组织讨论活动,只有在作业和研讨中才能够不断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在前期各阶段实验作业的基础上,学期结束前形成完整的综合设计开发。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 概述 | 2 |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分类、拓扑结构。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性能指标、体系结构,ISO/OSI参考模型,TCP/IP模型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 实验1:认识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 实验2:打印机、文件的共享 |
| 通信基础 | 6 | 理解:信号、信息、数据三者关系,数据交换 了解:通信系统参考模型 掌握:编码和调制,网络常用的传输介质,多路复用方式,数据校验
| 制作直通双绞线和交叉双绞线 |
| 网络体系结构 | 2 | 了解:分层结构、层次划分原则 理解:OSI RM模型、TCP/IP体系结构、IEEE 802参考模型
|
|
| 局域网 | 6 | 理解:局域网的概念、介质访问控制方式、传统以太网的工作原理、局域网的模型及相关的国际标准、以太网的MAC层的功能、硬件地址、MAC帧的格式。 掌握:传统以太网的关键技术,扩展局域网的主要技术及实现方法,高速以太网对传统以太网的改进要点。 了解:常用的局域网传输媒体,以太网的发展演变过程。
| 实验1:用双绞线连接组网,配置组建共享式以太网 实验2:动手建设交换与虚拟局域网 |
| 广域网 | 4 | 理解:虚电路、数据报的概念,广域网中的分组转发机制,路由原理与路由算法,拥塞控制原理,帧中继工作原理。 掌握:广域网的分组转发机制,路由选择算法,拥塞控制原理,帧中继原理,FR帧的格式。 了解:X.25网络的结构、组成和服务,ATM的基本原理和模型。
|
|
| 网络互连 | 6 | 理解:网络互连的概念,因特网的网际协议IP,IP地址和物理地址之间的转换关系,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ICMP,路由选择的原理,距离向量路由选择算法。 掌握:IP地址及其分类,划分子网及子网掩码的设置,内部网关协议,外部网关协议。 了解:常用的网络互连设备,路由器的作用。
| 实验1:组织学生练习PING和ARP命令的使用 实验2:划分子网并进行验证 |
| 传输层 | 2 | 理解:传输层在TCP/IP体系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端口的概念,面向连接的和无连接的概念,UDP数据报文格式,TCP数据报文格式。 掌握:服务端口、TCP协议的传输机制:数据的编号与确认、拥塞控制原理、重传机制、连接管理。 了解:网络拥塞产生的原因,拥塞控制的常用算法。
| 实验1:验证TCP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 实验2:TCP的窗口机制原理演示 |
| 应用层 | 2 | 理解:因特网的域名结构、域名服务器对域名的解析,FTP的工作原理,远程终端协议TELNET,电子邮件传输原理,超媒体的概念,HTTP的工作过程。 掌握:因特网的域名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服务器配置,FTP的使用方法,电子邮件传输的实现方法,HTTP协议的报文格式。 了解:远程终端协议TELNET,其它应用层协议。
| 实验1:配置、验证路由器 实验2:WWW服务器的配置 实验3:ftp服务器的配置 |
| 网络管理和安全 | 2 | 了解:网络管理的模型,网络安全威胁 掌握:网络网络的内容和协议,网络安全技术(如加密和解密、防火墙、VPN等)
| 实验1:ARP协议漏洞原理演示 实验2: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原理演示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告知学生需要购买的教材) 《计算机网络》(第2版)吉逸,吴国新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主要参考书 《计算机网络》徐敬东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 《计算机网络》(第3版) 冯博琴 高等教育出版社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20 | 2.期末考试成绩 | 8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多媒体技术课程名称 |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387 | 课程属性 | 必修 | 课时/学分 | 64/3 | 课程性质 | 专业知识/ | 实践学时 | 32 | 责任教师 | 陈雷 | 课外学时 | 32 |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多媒体技术》是教育技术必修课程,是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也是其他专业课的技术理论基础,是本科教学方向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在讲述多媒体理论的同时,还讲述应用多媒体著作工具进行多媒体应用开发技能等。 本课程综合讲述了多媒体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开发和应用。通过学习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视频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结构;超文本和超媒体;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技术等内容,为今后开展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设计思路: 课程综合介绍多媒体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并在教学中结合《教学设计》、《电视节目制作等》等课程进行教学实践与活动设计,使学生认识媒体、理解媒体,并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课件的开发与设计。 课程分为理论、实验、实践活动三个部分。实验配合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实践活动结合《教学设计》、《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 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部分,理论部分介绍多媒体技术基础。包括数字视音频技术、多媒体数据的压缩和多媒体通信和检索。实践部分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基础。包括数字图像处理基础、视音频处理基础,Flash动画制作基础,结合教学设计等课程完成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1.多媒体技术基础:介绍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多媒体相关技术以及媒体种类。使学生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分类及其关键技术了解:多媒体技术促进了通信、娱乐和计算机的融合;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媒体的种类。 2.图像、视频和声音:主要内容有图像、视频和声音的数字化过程;图像和视频的颜色模型;这几种媒体常见格式;音频编码基础等。要求学生掌握:图形、图像的概念,图像分辨率、颜色深度、图像、声音的数字化的过程、声音的特性、图形/图像、视频、声音的数据类型;了解图像的彩色空间表示及其转换、图像与视频中的颜色模型、视频信息的显示技术、音频卡工作原理,音频编码基础,音乐合成和midi。 3.多媒体数据压缩:内容包括多媒体数据压缩的概念和分类、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音频压缩标准、图像和视频压缩标准等。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多媒体数据压缩的分类;统计编码、预测编码及变换编码原理;jpeg、mpeg压缩编码的原理等。 4.多媒体通信和检索:简要介绍多媒体通信网络、多媒体系统关键技术、多媒体数据库、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流媒体技术、网络多媒体应用系统 等。使学生了解多媒体通信网络的概念,多媒体系统关键技术,流媒体技术原理、多媒体数据检索相关技术等。 5.多媒体作品开发,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结合小组协作实践,学生了解作品开发流程,掌握多媒体作品需求分析和作品脚本制作的基本方法;了解多媒体作品设计基本原则。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修读教育技术前期课程《摄影技术与艺术》、《数字摄录技术》、《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更有助于在本课程理解和运用媒体技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完成后续课程《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应用》、《数字课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 要求学生掌握的主要内容有:多媒体计算机的定义及其关键技术;视频音频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多媒体数据压缩编码技术;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系统结构;超文本和超媒体;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技术。通过学习这些内容,为今后开展多媒体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是重要的专业知识课程,也是其他专业课的技术理论基础,是本科教学方向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在讲述多媒体理论的同时,还讲述应用多媒体著作工具进行多媒体应用开发技能等,实践性较强,课程结束要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一次多媒体课件设计。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绪论
| 2 | 1.什么是多媒体 2.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 3.多媒体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4.多媒体的研究项目 5.多媒体系统的构成 | 多媒体应用研究: 根据日常体验、网络搜索,列举出三种你认为比较有新意的Internet应用或多媒体应用,并进行分析简述。 | 2 | 多媒体技术基础
| 2 | 1.多媒体相关技术 2.常见的媒体元素 3.媒体种类 | 多媒体设备教学应用研究: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种多媒体设备进行研究,从设备信息、应用方法、优缺点、教学应用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 2.实验室设计与改造:选择教育系某一实验室为研究对象,了解实验室用途与功能,以现有环境为基础,提出改造方案,包括实验室环境建设、硬件更新(包括需更新或添加设备名称、参数等)等。 | 3 | 图形和图像 | 2 | 1.图像的数字化 2.图形/图像的数据类型 | 图像处理:学习数字图像编辑和处理的基本方法;图像文件格式的转换:
| 4 | 图像和视频中的颜色 | 4 | 1.颜色科学 2.图像中的颜色模型 3.视频中的颜色模型 | 视频图像的编辑和处理:学习视频图像编辑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 5 | 视频中基本概念 | 4 | 1.视频概述 2.视频信号的类型 3.模拟视频 4.数字视频 5.视频剪辑 | 1.视频图像的编辑和处理:将视频片段引入到项目窗口、设置过度、过滤和重叠效果等。 2.探讨作品选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作课件的选题,分析可行性与必要性 | 6 | 数字音频 | 4 | 1.声音的基本概念 2.声音的数字化 3.音频的文件格式 4.声卡 5.数字声音处理 | 声音信号的获取与处理:学习使用录音机编辑和制作声音素材; 掌握录制、播放和编辑声音文件的方法; 录音、放音、改变音量、控制放音速度、倒放、添加回声等,添加声音文件到其它声音文件中,插入声音文件到文档中等。 | 7 | 多媒体数据压缩 | 4 | 1.多媒体数据压缩的概念和分类 2.常用的压缩编码方法 3.音频压缩标准 4.图像和视频压缩标准 | 1.多媒体著作工具Flash:学习flash的功能和基本设计方法 2.教学设计:小组讨论课件教学设计,确定内容结构和视觉布局。 | 8
| 多媒体通信和检索 | 4 | 1.多媒体通信网络 2.多媒体系统关键技术 3.多媒体数据库基于内容的检索4.技术 5.流媒体技术 6.网络多媒体应用系统
| 1.多媒体著作工具Flash:学习flash的功能和基本设计方法 2.素材制作: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作品素材搜集与制作
| 9 | 多媒体作品开发 | 6 | 多媒体作品设计流程 多媒体应用基本设计原则 作业展示与评价 | 课件设计:完成小组作业并进行展示,进行评价与反思,修改并完成最终作品。 |
注:各章节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可能根据实际情况微调。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胡晓峰.多媒体技术教程(第4版),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2月 [2]伯格 (Jennifer Burg).数字媒体技术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年1月 [3]刘嫔,张卉. Flash多媒体课件制作案例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5年7月 [4]史创明. Adobe Flash CS6课件制作案例教学经典教程,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年2月 [5]唐绪莹, 熊洁.微课:快学、快用、快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7年1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20 | 2.小组作业成绩 | 40 | 3.期末考试成绩 | 40 | 总计 |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学系统设计 课程名称 | 教学系统设计(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277 | 课程属性 | 必修 | 课时/学分 | 64/3 | 课程性质 | 专业知识/ | 实践学时 |
| 责任教师 | 李春荣 | 课外学时 |
|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很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综合各种学术理论自成体系,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课程的前修课程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传播学、教育媒体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与电视节目制作、教育软件开发与制作等专业主干课并列,同时与后续的专业实习或实践紧密联系,是专业培养计划中承前启后的主干专业课。 2.设计思路: 以自学、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为主,以讲授为辅。为使理论联系实际,以下两种学习方法结合使用:(1)学完教学设计的每一组成部分,学习者要做和这部分有关的项目开发的作业;(2)学完教学设计所有组成部分,了解教学设计过程后,学习者根据自己对教学设计原理和过程的总体理解,完成一个教学产品开发或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项目。 包括如下教学活动: 学习需要实践调查、开发一个约30分钟的教学产品或课堂教学设计的实际项目。自觉对教学设计过程各环节的深入学习并进行反思。 学习过程要求: 所有学生必须在上课前自学完成指定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 上课过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提问,学生总结或老师总结。布置新一章教学的主要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质量的问题(能促进大家思考和讨论的),鼓励为教学补充资料,鼓励积极回答别的同学的问题、参加小组活动。 二、课程目标 要求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并学会应用系统方法,从整体上设计、试行和评价教学系统和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 1、理解教学系统设计的过程,具体表现为: 1). 能就运用系统方法的原理进行与教学设计主题相关的讨论。 2). 能阐释各教学设计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并能说明不同模型的侧重点。 3). 能就形成性评价和修改的原理和具体做法参与讨论。 4). 能就成功实施教学设计方案的方法进行主题发言。 2、具有教学系统设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 1). 能分析绩效问题,以确定教学的需要。 2). 能为制定正确的教学设计决策而分析有关的资料(如学习者的特点、学习任务和学习环境的情况)。 3). 能根据学习任务性质和学习者特点编写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考核手段。 4). 能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5). 能编写课程内容纲要和课程的知识要点。 6). 能进行媒体创作和讯息设计。 7). 能组织对教学的形成性评价。 8). 能在完成教学设计项目的过程中有效地与人合作。 9). 能敏感地处理好有关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 三、学习要求 1、学习需求调查实践 2、开发一个至少20分钟的技能培训课程 3.课堂讨论:基于课下读书时每个人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4、个人教学设计反思报告-——知性反思(共六则,字数不要求,但要求完全原创)
四、教学进度 教学系统设计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 总学时 | 课堂教学学时 | 课外辅导/课外实践学时 | 备注 | 讨论+讲授 | 实践环节 | 课程介绍 | 4 | 4 |
|
|
| 案例讲解 | 4 | 4 |
|
|
| 需求分析和目的分析 | 4 | 2 | 2 |
|
| 确定子技能、预备知识和技能 | 4 | 2 | 2 |
|
| 学生和情境分析 [第一次交小组作业] | 4 | 4 |
|
|
| 编写绩效目标 | 4 | 4 |
|
|
| 开发评测量表 | 4 | 4 |
|
|
| 开发教学策略 | 4 | 2 | 2 |
|
| 开发教学材料[第二次交小组作业] | 4 | 4 |
|
|
| 形成性评估过程 | 4 | 2 | 2 |
|
| 修改教学 | 4 | 4 |
|
|
| 总结性评估 | 4 | 4 |
|
|
| 案例分析全班报告 | 4 |
| 4 |
|
| 案例分析全班报告 | 4 |
| 4 |
|
| 模型和范型 [交案例作业] | 4 |
|
|
|
| 小组工作总结报告 [交小组报告和成果] | 4 |
|
|
|
| 合 计 | 64 | 48 | 16 |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庞维国等 译《系统化教学设计》(第六版),Walter Dick, Lou Carey and James O. Carey,北京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参考书目 章伟民 《教学设计基础》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8,P153-158 孙可平 《现代教学设计纲要》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 加涅 《学习的条件》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皮连生 《教学设计 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何克抗 《教学系统设计》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003重印) 张祖昕 《教学设计 基本原理与方法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乌美娜 《教学设计》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 李龙 《教学过程设计》 呼和浩特 :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0
六、成绩评定
1小组汇报(10%) 汇报是教学设计者咨询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技能。小组定期书面汇报(ppt方式,共5次):项目进展、评价、困难、对策等。 目的: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加强学生的学习责任心。 2)个人反思与问题质量(6% + 4%) 反思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总结经验,形成理性认识。学生每人写6篇知行反思:知了什么、做了什么、怎么做、理论依据、经验教训、对将来工作的价值等。 反思与问题的考核重点是:全面性、深刻性和具体性。 3)、小组项目实践(项目50%) 考核重点和标准 4)、个人教学系统设计学习后侧(30%)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名称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Methods of Educational Science Research) | 课程代码 | 18001052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 责任教师 |
| 课外学时 | 16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主要完成对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有关研究方法等专业知识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初步具备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2.设计思路: 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大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基础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有了基本掌握之后,为了能独立的开展问题解决和探究而开设的一门课程。设计思路上体现为: (1)以科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要求学生认真学习、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认真完成作业,逐步掌握教育科研的主要方法、操作技能和形成教育科研的能力。 (2)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是一门方法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生高度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参加教育科研实践,运用所学的内容,进行教育科研的选题、设计、实施和评价的实际操作,提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的能力。 (3)要求学生高度认识学习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逐步认识到研究的规范性和操作性规程,逐步树立严谨治学、研究性工作的思想。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导论》,《信息技术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需要学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对教育技术学所涉及的专业问题有初步了解,掌握应用EXCEL、SPSS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能为学生后续开展教育技术专题研究和毕业(设计)论文提供方法准备。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在知识掌握及能力变化等方面讲实现如下目标: 1、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流程,对一般性的社会科学研究及教育科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阶段形成完整认知,对准备阶段、现象阶段、实体阶段及本质阶段的内涵有充分了解。 2、能应用教育技术研究的基本模型分析研究实例,并能以此模型为基础对个人的研究选题做出设计,写出基本规范的研究方案。 3、熟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分类,能从哲学方法、一般方法和专门方法三个层次分析研究实例的具体研究方法,尤其要熟练一般方法中的调查研究、案例研究、比较研究、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基本操作流程。通过自主开展问卷、访谈提纲的设计,掌握数据资料的收集、统计、分析方法。 4、使用相关文献数据库,收集个人选题相关研究资料的并撰写文献综述,掌握文献综述撰写的基本流程,对优秀文献综述案例中的述、评、问题剖析等环节能熟练应用。 5、能够撰写个人研究选题的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掌握论文的基本格式和各类文献类型的标识。在论文中能基于数据资料开展深入的观点剖析和讨论。
三、学习要求 1.每次课前都会布置相关教学资源,诸如研究实例,优秀研究报告等,要求学生课前能认真研读。 2.课中要求学生能就课前研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深入讨论,要积极参与课堂研讨,部分章节教学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2到3人的研究小组做小组讨论、撰写汇报提纲。 3.课后要完成每次课布置的作业,并要按时提交作业。作业提交之后,下次上课时会进行集中点评。 4.课前、课后都借助微信群开展讨论,要求学生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对教学资源的研读心得。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概述 | 4 | 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分类。 |
| 2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设计 | 4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操作模型;研究设计的基本流程(重点是阐述清楚“科学选题”的基本概念) | 要求每位学生选择个人研究课题并进行集中研讨、点评、定题 | 3 | 文献搜集与文献综述的撰写 | 4 | 教育文献数据库、文献搜集方法、优秀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 | 撰写文献综述 | 4 | 数据资料的收集、分析 | 8 | 抽样的基本概念,问卷、访谈提纲的设计方法,描述性统计、推断性统计的概念与操作流程,SPSS等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的主要功能 | 就个人研究选题开展资料收集与统计分析 | 5 | 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 4 | 教育技术实验研究的基本类型和实验系统的组成 | 搜集并剖析优秀实验研究案例 | 6 | 历史研究、内容分析 | 4 | 历史研究法的资料收集与鉴别;内容分析与文献分析的异同。 | 对与个人研究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开展文献分析 | 7 | 评价研究、比较研究、案例研究与行动研究 | 6 | 评价研究的步骤、评价指标体系的制订;案例研究的类型及典型案例研究剖析;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与操作流程。 | 搜集并剖析与个人选题相关的典型案例 | 8 | 总结复习 | 2 | 课程内容回顾,每位同学研究报告的汇报、点评 | 完成研究报告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 作者/译者
| 书名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教材 | 谢幼如,李克东 | 教育技术学研发方法基础(第2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7年12月 | 参考书 | 1 | [美] 巴比 著;邱泽奇 译 | 社会研究方法(第11版) | 华夏出版社 | 2009年2月 | 2 | 张红霞 |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9年8月 | 3 | 陈向明 |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 教育科学出版社 | 2001年3月 |
六、成绩评定 填写说明: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讨论、平时测验、课后作业、期中考查等环节设定,并制定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百分制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控制在总成绩的50%-70%。采用5级制的课程,要给出分级评分标准,而且要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的达成度来分析。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10% | 2.平时测验成绩 | 40% | 3.期末考试成绩 | 5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web技术及应用
课程名称 | web技术及应用(Web Based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279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48/2.5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16 | 责任教师 | 史政 | 课外学时 |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在教育技术学中,Web技术及应用课程是一门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网络程序设计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实用课程,是对大学阶段所学的教育技术方面的相关程序设计课程的综合运用。本课程学习内容包括WEB客户端技术(HTML5,CSS,Javascript),WEB服务端技术(python,php,jsp),网络数据库访问基础,Ajax技术基础和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和项目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动态网站程序设计技术,并能够依据软件项目设计原理,在相关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完成与教育教学相关的web程序设计研发实践活动。 2.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方式采用理论课堂教学,实验课堂讨论和线下学习实践的混合学习方式,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和小组协作学习活动,完成以python网络编程技术为主线,php和jsp程序设计为补充,结合数据库编程,系统的学习互联网应用程序设计中的前后端编程思想、方法和步骤,让学生能够依据软件设计方法,完成教育教学动态网站的设计和研发工作。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模块:web程序设计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分组研讨和线下学习实践。 (1)web程序设计理论教学: 理论课以讲授为主,辅助以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重点强调编程基础规范的学习、训练和掌握。包括前端编程中的HTML5,层叠样式表CSS3,Javascript语言基础和后端编程中的python程序设计基础,以及数据库访问,内置对象,Ajax页面访问技术和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OOAD)的软件项目设计方法等相关内容。 (2)实验教学分组研讨: 实验课按照学习进度,发布研究性任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学习,形成研究性成果报告,并通过小组之间对研究成果的相互评价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评价能力。 (3)线下学习实践:教育教学动态网站设计实践报告 通过理论课程和实验课内容的学习,以及微课视频作为线下学习内容的补充,根据每个学生的选定的项目,以软件工程理论为指导,完成以教育教学为内容的基于数据库系统的动态网站项目框架及主要功能设计和实现,并形成相应的报告书,提交存档。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这三门课程与本课程密切相关,是本课程的基础。本课程是这三门课程的总结和延伸,在这三门课程的基础上,web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依据教育学理论,进行网站平台设计的研发能力,以达到能够依据OOAD理论,构建动态网站基本架构,实现其主要功能。 (1)了解web网站设计的前后端开发概念。 (2)掌握web网站设计所需要的技术,学会运用数据库存储网站运行过程中的数据信息,了解Ajax技术在web网站设计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按照OOAD软件开发理论,完成网站设计与开发的实践活动。 三、学习要求 web技术及应用是一门涉及到教育学理念,程序编程,数据库设计,网络访问等诸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是一门对动手能力要求实践很强的课程。要达到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典型案例分析。本课程将包含较复杂的实验作业,以及讨论和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 (2)保质保量的按时完成实验作业。并以3-5人小组为单位,针对网站设计的各个方面组织讨论活动,只有在作业和研讨中才能够不断掌握所学习的内容。 (3)在前期各阶段实验作业的基础上,学期结束前形成完整的动态网站设计开发路线图,在此基础上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网站,并撰写网站开发报告。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应用开发体系与环境配置 | 2 | 1.了解软件编程的体系结构和企业应用开发架构。 2.了解前后端编程概念。 3.了解web应用开发架构。 4.掌握PYTHON开发运行环境的配置。 | 线下:自主学习php和jsp开发运行环境配置。
讨论:比较3者之间的异同点,选1详细说明。 | 2 | 前后端程序设计基础 | 6 | 1.掌握HTML5网页设计语言。 2.掌握CSS3和前端页面布局模式。 3.了解Javascript语言使用 | 线下:微课学习Javascript程序设计语言。
实验1:选择教育教学相关的网站主题,收集文字,图片,视音频完成静态网站布局设计(pc/移动都可),并发布到实验1构建的web服务器上。
讨论:比较pc端和移动端前端设计的异同,HTML5的作用,选1详细说明。 | 3 | Python | 4 | 1.了解python 2.掌握python的面向对象 3.理解 python 的模块
| 线下:自学php和jsp的简单网页编程方法。
实验2:在实验3的基础上,完成用户注册和登录等动态页面的后端用户数据的访问。
讨论:比较3种网站编程语言是如何获取客户端用户数据,选1详细说明。 | 4 | Django框架基础 | 4 | 1.了解Django的处理过程 2.掌握HTML服务器端控件的使用 3.掌握WEB服务器端控件的使用 4.掌握验证控件的使用 5.创建基础的django应用 | 线下:自学php和jsp的简单网页编程方法。
实验3:在实验2的基础上,完成用户注册和登录等动态页面的前端构建。
讨论:比较3种动态网站编程语言的异同,选1详细说明。 | 5 | Django的URL | 2 | 1.了解Ajax技术原理 2.掌握python下Ajax的使用。 3.掌握 URL的解析过程 | 线下:了解JQuery中Ajax技术。
讨论:Ajax技术与移动端用户体验之间的关系。 | 6 | Django的View | 4 | 1.了解View的使用 2.掌握View的函数模式 3.了解View的class模式 4.掌握URL模块和View模块的交互 | 线下:继续了解php和jsp如何访问数据库。
| 7. | Django的Model | 6 | 1.了解SQL Server数据库的使用 2.掌握数据库、表、视图的创建 3.了解数据完整性约束 4.了解Model的结构和SQL语言 5.掌握Model中数据库访问对象的使用 6.掌握Model中数据Field的使用 7.掌握Model中Query对象的使用 | 线下:了解php和jsp对数据库的访问。 实验4:数据库应用的学习,添加用户管理,内容管理等功能,完成对数据的浏览,添加,修改和删除操作。 讨论:比较不同数据库之间的访问差别,选1详细说明。 | 8. | 软件项目设计与实践 | 2 | 1.了解软件项目设计的过程 2.了解面向对象建模语言(UML) 3.掌握软件项目设计的需求分析方法 4.掌握软件项目设计的系统设计过程 5.实践软件项目设计 | 实验:将前面4个实验内容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教学网站,最后根据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步骤完成项目分析与设计任务报告并提交。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侯荣涛、吴磊译,轻量级Django,中国电力出版社。 [2]Django官网。www.djangoproject.com [3]王养廷等. UML基础与应用.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 [4]闻芳等译. JavaScript实战解析.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7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A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动态网站平台设计开发报告书 | 40% | 2.期末笔试 | 6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学技术与媒体课程名称 | 教学技术与媒体(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and Media for Learning)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381 | 课程属性 | 必修 | 课时/学分 | 64/3 | 课程性质 | 专业知识/ | 实践学时 | 32 | 责任教师 | 陈雷 | 课外学时 | 32 |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教学技术与媒体》是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层面必修课程,教育技术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内容包括全面描述各种教学媒体和技术,基于案例介绍如何把媒体和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满足日常课堂教学的需要。
2.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每一种技术都有自己的优势、局限和应用领域。没有一种绝对“好”或“坏”的技术;在教学活动中,技术的发展不能替代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教学活动中,技术和人是两个最重要的、不同的维度。课程第一章描述了两个因素对课程的影响。教学实践中,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补关系。只有从教师(而不是技术专家)的角度看媒体,技术才能最好地整合到教学中。 课程内容从教师面临的挑战出发,介绍媒体和技术的作用,通过大量真实教学案例,描述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内容、媒体和教学材料之间的关系。 课程按主题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基础。包括四章,专门讨论学习,如何设计教学以促进学习。第一章讨论教学技术、媒体和学习,指出使用媒体和技术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 第二章介绍了学习系统的概念,描述什么是程序化教学,程序化辅导,学习中心、协作小组、游戏和模拟等。第三章介绍教学计划的ASSURE模式,介绍评价选择和使用技术与媒体的完整过程。第四章介绍,视觉设计的原则和过程,是其他章节讨论视觉媒体应用的重要基础。 第二部分:数字化环境。部分讨论数字媒体环境下的学习,第五六章聚焦在计算机技术方面,讨论计算机辅助教学综合学习系统,计算机作为学习工具,多媒体和超媒体的内容,第七章介绍远程教育,讨论在线技术,远程学习广播电视以及音频会议系统和视频会议系统,第八章,讨论如何使用在线学习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促进学习。 第三部分:传统媒体。包括四章,讨论那些已经在学校使用多年的媒体,第九章介绍操作性媒体,多媒体包、参观访问、印刷材料、免费和廉价的教学材料和显示屏面等传统的教学媒体。第10-12章介绍常用的媒体类型,第十章介绍视觉媒体第11章介绍声音媒体和听的过程,第12章介绍视频媒体。 第四部分:技术与媒体的发展趋势。第13章讨论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对培训和教育的影响,论数字媒体、远程通信、未来的学校和未来的工作场所等主题。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修读教育技术前期课程《摄影技术与艺术》、《数字摄录技术》、《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更有助于在本课程理解和运用媒体技术。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完成后续课程《教学设计》、《多媒体技术》《网络教育应用》、《数字课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 学生将对教学媒体具有全面了解和认识;并能够把技术和媒体整合到教学中,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处理内容、媒体和教学材料之间的关系;了解视觉设计的原则和过程;课程结束后,能够根据教学环境和情境设计课程。
三、学习要求 本门课程内容较多且实践性较强,要求学生提前阅读课程资料,并利用足够课外时间进行相关媒体技术的学习和了解,以完成学习任务。课堂教学活动会有大量案例教学和讨论,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认真思考,根据主题内容,每次讨论后每人能够写出3条以上评价、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课程结束要完成至少一次课堂教学设计。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技术、媒体和学习 | 4 | 学习 媒体 技术和媒体在学习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 对教育技术与媒体的认识:1.讨论教育中技术和人的作用问题。2结合切身体会,描述一个教学技术和媒体在学校或企业培训中的应用实例。 | 2 | 教学系统 | 4 | 1教学系统 协作学习
游戏
模拟
模拟游戏
程序化教学
程序化辅导
| 制作一个ppt介绍一个小游戏,进行分析评价并思考是否可以应用于教育中。 教学系统对比分析:对两个在线教学平台进行分析,指出他们的有点和不足。 结合自身体会讨论在协作学习中,喜欢喝不喜欢的活动,并说明原因。
| 3 | ASSURE模式——创设学习经验 | 12 | ASSURE模式 分析学习者
陈述教学目标
选择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
利用媒体和材料
要求学习者参与 评价和修正
| 分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一般特征。 利用ASSUR模式设计课程
| 4 | 视觉设计原则 | 16 | 视觉符号在教学中的作用 视觉素养
视觉设计目标 视觉设计过程 视觉设计工具 数字图像
| 设计一个视觉演示,附上对教学对象、目标的描述,分析如何实现设计目标 设计一个视觉画面,并描述设计方针和原则 为一个视觉演示,设计情节串联图版,至少包含6幅视觉画面。
| 5 | 数字化学习环境 | 8 | 计算机 多媒体 远程教育 在线学习
| 利用ASSUR模式,设计自己的课程,设计一次简单的超媒体演示。 设计一节包含在线学习活动的课程。设计完成后,反思实施过程。
| 6 | 传统媒体 | 4 | 教学材料和展示 视觉媒体 音频媒体 视频媒体
| 展示使用黑板白板时的使用技巧 设计一个利用音频讲授基本技能的简短课程
| 7 | 技术与媒体的发展趋势 | 12 | 技术与媒体的发展趋势 未在的学习 未来的工作场所 教育技术从业者的未来
| 访谈2个教育技术专家,用视频剪辑来比较、对比。 用5分钟视频剪辑描述媒体或技术的发展趋势。
| 8 | 作品展示 | 4 | 作业展示与评价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学技术与媒体》(第8版)(翻译版),斯马尔蒂诺 (作者), 郭文革 (译者),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8年1月1日); 2.《有效教学设计:帮助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第四版) ,凯·M·普赖斯 (Kay M.Price) (作者), 卡娜·L·纳尔逊 (Karna L.Nelson) (作者), 李文岩 (译者), 刘佳琪 (译者), 梁陶英 (译者), 田爽 (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6年4月1日) 3.《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M. Christensen) (作者), 迈克尔·霍恩 (Michael B. Horn) (作者), 柯蒂斯·约翰逊 (Curtis W. Johnson) (作者), 李慧中 (译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5年9月1日) 4.《混合式学习:用颠覆式创新推动教育革命》 迈克尔•霍恩 (Michael B. Horn) (作者), 希瑟•斯泰克 (Heather Staker ) (作者)机械工业出版社;第1版 (2015年9月1日) 5.《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教学11法》,PJ·开普希 (PJ Caposey) (作者), 托德·威特克尔 (Todd Whitaker) (作者), 赵娜 (译者) 6.《学会解决问题:支持问题解决的学习环境设计手册》 ,David·H·Jonassen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 (2015年11月1日) 7.《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戴维·珀金斯 (David Perkins) (作者), 杨彦捷 (译者)浙江人民出版社;第1版 (2015年8月1日)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D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堂讨论及实践表现 | 20 | 2.平时实践作业成绩 | 40 | 3.期末作业成绩 | 4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开放平台编程课程名称 | 开放平台编程 Open Platform Programming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103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48/1.5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48 | 责任教师 | 李刚生 | 课外学时 | 0 |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本课程为专业知识必修课程,主要介绍Moodle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2.设计思路:课时全部为实验课时,通过实验让学生真正掌握编程技术。 3.无先修课程。 二、课程目标 三、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认真进行实验实践训练,老师每次课程检查学生的实验结果,必要时提交实验结果。 四、教学进度 序 号 | 专题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内容提要 | 实验实践内容或课外练习等 | 1 | Moodle平台的安装与配置 | 3 | Moodle安装 Moodle基本设置 | 验证性实验 | 2 | Moodle平台的系统架构 | 6 | 系统结构 文件结构 数据结构 | 验证性实验 | 3 | Moodle平台的功能 | 6 | 用户管理 课程管理 任务模块 论坛模块 聊天室模块 日志模块 测验模块 资源模块 调查模块等 | 验证性实验 | 4 | 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开发 | 6 | 基于Moodle平台建设网络课程 | 验证性实验 | 5 | 基于Moodle平台的网络课程应用 | 6 | 基于教师用户分析Moodle平台的功能 基于学生用户分析Moodle平台的功能
| 验证性实验 | 6 | 二次开发的前期基础 | 6 | 建构主义理论 极限编程软件开发理论 PHP开发基础 JAVA开发基础 | 验证性实验 | 7 | 二次开发-基于作业模块 | 6 | 结构设计 功能设计 测试流程设计 测试数据库设计 测试界面设计 测试功能开发 | 验证性实验 | 8 | 二次开发-基于测试模块 | 6 | 结构设计 功能设计 测试流程设计 测试数据库设计 测试界面设计 测试功能开发 | 验证性实验 | 9 | 二次开发模块的应用 | 3 | 二次开放模块使用效果分析 | 验证性实验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实验讲义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E: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100 | 2.平时测验成绩 | 0 | 3.期末论文成绩 | 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名称 | 影视艺术概论(Art of Movie Produc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2211325 | 课程属性 | 选修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专业知识/ | 实践学时 | 0 | 责任教师 | 陈雷 | 课外学时 | 0 |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影视艺术概论》是教育技术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影视艺术的基本原理,了解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了解影视片的艺术表达手法,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打下影像思维和美学基础。
2.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考虑教育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电视节目制作》课程,确定教学内容。从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影像视听语言发展,影像欣赏与评论等不同方面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影像的本质和表现手法。 课程内容从了解影像出发,逐渐深入,探讨如何理解影像,为学生树立影视思维,学会用影像表达打下基础。 课程按主题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影视艺术发展史。包括三章,第一章从电影诞生开始,从世界电影发展历史,从电影艺术的语言的角度探讨电影的成长;第二章介绍了中国电影史,通过介绍分析各时代中国电影代表作品梳理中国电影的艺术化进程;第三章,通过介绍世界电影主要流派的电影主张、美学特色以及对电影的贡献,探讨电影语言的发展,使学生了解电影语言。 第二部分:影视鉴赏。包括二章:第四章介绍电影的风格,探讨不同类型影视作品的表达方法,不同民族的电影风格与特色,介绍并分析几个国家和民族的经典影片。第五章聚焦在电影欣赏与评论,通过探讨电影评论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影像,建立影像思维。并通过经典影片开头语结尾的鉴赏加深学生理解。 第三部分:影像表达。包括二章:第六章介绍长镜头的美学意义,并鉴赏分析经典长镜头片段,通过长镜头理解影像的意义,如何通过影像表达情感、传递信息;第七章电影声音,介绍影像中声音的作用、种类与美学特性,探讨声音如何同影像一起进行表达,声音的表现方式与技巧。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修读教育技术前期课程《摄影技术与艺术》、《数字摄录技术》等课程,更有助于在本课程理解影像。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更好的完成后续课程《电视节目制作》、《数字课程设计与制作》等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目标 (1)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电影艺术的基础知识。 (2)了解影视媒介,并掌握一定的影视艺术理论。 (3)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影视评析能力,拓展对影视媒介的感悟和把握能力 (4)培养学生用影像思考,用影像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美学素养,从而为专业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 三、学习要求 本门课程内容较,需要大量影像阅读,要求学生在课下保证一定数量的阅片量,并进行影片分析,撰写影片,以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1 | 世界电影发展简史 | 4 | (1)电影的诞生 (2)从技术发展的角度看电影成长 (3)从电影艺术的语言的自觉的角度看电影的成长 (4)电视艺术的历史发展 | 2 | 中国电影史 | 4 | (1)中国电影的萌芽与发展 (2)30年代左翼电影运动 (3)上海“孤岛”与抗争电影 (4)战后现实主义电影 (5)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 (6)文革后的中国电影 (7)第五代导演 (8)九十年代以后的中国电影 (9)港台电影 | 3 | 世界电影主要流派 | 4 | (1)好莱坞电影的发展 (2)德国表现主义 (3)法国印象派 (4)超现实主义的各种流派 (5)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6)法国新浪潮 (7)新德国电影 (8)新好莱坞电影 | 4 | 电影风格与民族化 | 6 | (1)电影的类型与风格 (2)电影的民族化 中国电影的民族化 日本电影的民族性 东欧优秀电影 伊朗电影:独树一帜 韩国电影的本土追求
| 5 | 电影欣赏与评论 | 4 | (1)电影艺术欣赏 (2)电影欣赏与审美心理 (3)电影评论的使命 (4)电影评论的写法 (5)经典片头片尾赏析
| 6 | 长镜头及其美学意义 | 6 | (1)长镜头的产生 (2)长镜头的效能 (3)巴赞的长镜头理论 (4)长镜头与蒙太奇 (5)长镜头的时间结构特性 (6)长镜头空间的结构特性 (7)长镜头时空结构特性的优势 (8)经典长镜头解析 | 7 | 电影声音 | 4 | (1)电影声音的种类及审美特性 (2)电影音乐的作用教学要求: |
注:计划内容与课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电影语言》,(法)马尔丹 /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年06 2.《镜与世俗神话》,戴锦华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电影语言的语法》,[乌拉圭]丹尼艾尔·阿里洪 /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2013年2月 4.《电影美学》,[匈]巴拉兹·贝拉/著,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9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50 | 2.期末论文成绩 | 5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电视节目编导课程名称 | 《电视节目编导》 Directing and Producing of Educational TV Program | 课程代码 | 040103211423 | 课程属性 | 学科基础 | 课时/学分 | 48/2.0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32 | 责任教师 | 刘玉松 | 课外学时 | 16 |
一、课程介绍 课程描述:
课程面向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课程性质为专业选修课程。从剧本撰写到拍摄中的摄录技巧结合剪辑中的理论知识,以项目化形式使学生掌握一部短片从创意到最终实现的全过程,并从中掌握和运用视听语言的基本知识。 设计思路:
本课程大纲根据2016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按照课程需求设计为32学时的理论课程+16学时的实践课程。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为《数字摄录技术》
二、课程目标 掌握一部短片的制作流程和技巧。 掌握一定影视制作技巧。 掌握和运用影视语言的语法。 能够运用摄像机拍摄出可视性强的作品。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美学素养。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剧本撰写 | 8 | 确定主题 故事大纲 分场大纲 剧本写作
| 分场大纲的撰写 | 2 | 拍摄前的准备工作 | 6 | 分解剧本 组建团队 制定场景细分表格 排练 制定拍摄计划
| 团队排练; 制定拍摄计划表格 | 3 | 影视基础理论 | 8 | 初学者拍片的问题 景别与构图 “九宫格” 角度
| 掌握和熟练应用构图要领 | 4 | 摄录技术素养 | 12 | 色温与调白 曝光控制 景深控制方法 拾音技术
| 调白的方法训练 | 5 | 视听语言的语法 | 8 | 视听语言之“字” 视听语言之“标点符号” 视听语言之“句型” “三角形原理” 场面调度的基本技巧
| 摄像 | 6 | 蒙太奇理论 | 6 | 电视场景调度 场景调度的重要性
| 剪辑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摄像基础》赫伯特·泽特尔/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5年5月1日) 《拍摄手册:77种方法让你的影片更完美》,斯蒂夫·斯托克曼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14年7月) 《准备!开拍!专业视频拍摄指南》阿提斯 /著,人民邮电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9月) 《镜头的语法》(插图第2版)罗伊•汤普森 /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第1版 ( 2013年8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10 | 2.平时测验成绩 | 10 | 3.期末考试成绩 | 8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远程教育原理课程名称 | 远程教育原理(the Principles of Distance Education) | 课程代码 | 18001051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 责任教师 |
| 课外学时 | 16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远程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能够掌握远程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学会应用远程教育实践中的主要方法,解决远程教育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2.设计思路: 本课程要求学生既要掌握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远程教育的本质及相关的重要概念,更要对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实践形式形成全面认知。特别是要对MOOC、SPOC等教育形式开展深入剖析,要根据远程教育的个案掌握虚拟学习社区、远程交互、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学习支助服务体系的内涵。因此,本课程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要密切联系远程教育的实践。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教育技术学导论》、《信息检索技术》、《教育学》、《心理学》及《信息技术基础》、《程序设计》等技术类课程。需要学生已经具备对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话题的熟悉与了解,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育的技术原理。后续课程有多媒体课程资源开发、毕业(设计)论文等。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将达成如下学习目标: 1.掌握远程教育的本质特征,熟悉远程教育的基本功能,能够结合实例分析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能结合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详述远程教育的三大阶段。 2.能够结合实例分析远程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对直播、录播教学视频的学习效果做出分析,了解利用社区开展学习交互的实效。 3、对远程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能从外部评估、内部评估的视角开展剖析,对远程教育中的学习支助服务体系所包含的资源、设备、人员、设施等四方面的内容结合实例做出分析。 4、掌握学习分析、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远程教育平台上的应用形式。
三、学习要求 1.要求学生课前认真研读研究实例,优秀研究报告等教学资源,整个学期要完成对3个远程教育平台(其中要有一个国外远程教育平台)的完整体验,并形成完整的研究报告。 2.课中要求学生能就课前研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深入讨论,要积极参与课堂研讨,部分章节教学的课前准备要求学生5到6人的研究小组做小组讨论、撰写汇报提纲。 3.课后要完成每次课布置的作业,并要按时提交作业。作业提交之后,下次上课时会进行集中点评。 4.课前、课后都借助微信群开展讨论,要求学生在微信群中分享自己对教学资源的研读心得。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 2 | 远程教育本质、基本功能 |
| 2 | 远程教育的发展历史 | 2 | 三阶段理论,技术变革教育的历史分析 |
| 3 | 远程教育平台实例分析 | 4 | 详细讨论EDx、Coursera、中国大学MOOC三个平台 | 要求学生选择在本课程中要考察的三个远程教育平台 | 4 | 虚拟学习社区的实例剖析 | 2 | 对学习社区的社区意识、知识分享与建构做做专题讨论 | 研读相关文献 | 5 | 远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 2 | 外部评估、内部评估的内涵,英国开放大学的质量保障体系 | 研读相关文献 | 6 | 学习支助服务体系 | 2 | 全面了解资源、设备、人员、设施四方面支助服务的内涵 | 研读英国开放大学支助服务体系文献 | 7 | MOOC与SPOC的比较 | 2 | 以实例探讨MOOC与SPOC的异同 | 研读于歆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 | 8 | 远程教育平台考察的中期讨论 | 4 | 每位学生逐一汇报个人考察的远程教育平台 |
| 9 | 远程教育中的教学视频分析 | 3 | 对交互式教学视频的实例剖析 |
| 10 | 学习分析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 3 | 阐述学习过程跟踪技术,以Knewton系统为例 | 研读Knewton系统相关文献 | 11 | 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 4 | 远程教育教学形式及交互方式的新内涵 | 研读相关文献 | 11 | 远程教育平台考察的期末汇报 | 2 | 节选优秀案例汇报,课程内容总复习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教材 陈丽.远程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6月版. 2.参考书 [1].刘培国等著.MOOC教学方法与实践,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7年6月版. [2].丁兴富.远程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 [3].于歆杰主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8月版.
六、成绩评定 填写说明: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讨论、平时测验、课后作业、期中考查等环节设定,并制定平时成绩的评价标准;百分制的课程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控制在总成绩的50%-70%。采用5级制的课程,要给出分级评分标准,而且要从学生掌握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的达成度来分析。
(一)考核方式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20% | 2.平时测验成绩 | 80% | 3.期末考试成绩 | 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英语专业文献讲读课程名称 | 《英语专业文献讲读》 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389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 责任教师 | 孙艳霞 | 课外学时 | 32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课程性质和课程主要内容):本课程在大学英语一、二基础上,以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角度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英语文献资料以及用英语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工作和学习服务。 2.设计思路(课程开设依据、课程内容(或项目)选择标准、内容编排):依据当前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而开设本课程,加强学生研究国外文献的能力和意识。课程内容的选择一方面依据本课程的国内优秀教材,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研究性学习材料。在内容编排上,以教材为主线索,辅之以学术研究前沿成果。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课程先修、并行和后置的相关课程):无强制性前修课程,但最好基于教育学、教学设计等课程的基础上学习。 二、课程目标 加强学生对教育技术学词汇的熟悉程度,并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及其缩写形式。掌握科技英语的基本语法特点。掌握科技英语的基本写作技巧。能流利阅读、翻译及赏析专业英语文献,并能简单地进行写作。 三、学习要求 为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成果,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通读教材,并掌握重点词汇,撰写章节概括性材料。课中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以英语为主要语言进行课堂展示和交流。课中教师与学生就相关专题进行讨论。课后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An Overview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 2 | The Evolution of the Definitions The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resent and Future |
| 2 | Definition of Instructional Tech | 2 | The Early Definitions The AECT’s Definition in 1994 Assumptions behind the AECT’s Definition in 2005 |
| 3 | Media and Learning | 2 |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Media Research The Great Media Debate |
| 4 | New Development | 2 |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ends of Instructional Tech Development Trends That Could Affect Our Future |
| 5 | Learning Theories | 4 | Why Theories of Learning The Behaviorist Orientation to Learning Cognitive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 Constructivism |
| 6 | Teaching Theories | 4 | Gagne's Theory of Instruction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 |
| 7 | Instructional Design | 4 | What’s Instructional Design Basic Principles of ID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ID |
| 8 | Model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 4 | ID Models and Their Basic Features Taxonomy of ID Models An Introduction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 |
| 9 | Learning Environment Design | 4 | What’s Learning Environment Web-based Learning Environment Case Study |
| 10 | The Theory of Distance Education | 4 | The Industrial Model of Distance Education European Theory of Independent Stury The Need for Theory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焦建利等编,《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高等教育出版 六、成绩评定 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成绩由平时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结合出勤、课堂讨论、课后作业等环节设定。 (一)考核方式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100 | 2.平时测验成绩 |
| 3.期末考试成绩 |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名称 | 人工智能导论/Introduction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课程代码 | 040103211361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48/2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16 | 责任教师 | 吕伟刚 | 课外学时 | 0 |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人工智能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其理论和技术均在不断的变化 中, 同时又与许多其它领域相互交叉,其中包括计算机科学,数学,心理学与认知学科等,形成多个各自独立的研究分支。大体上讲,人工智能研究具有科学和工程两个方面。 研究工作既侧重于智能主体的认知过程, 也侧重于其行为的效果。前者对应于人工智能的科学问题,而后者对应于工程实现。本课程涉及了人工智能学科所有的基础研究领域范畴,包括问题求解方法,知识与推理,合乎逻辑的行动,不确定知识与推理,机器学习等方面,通过智能主体从感知外部环境,到实施行动,并最后对外部环境施加影响的全过程,将这些基础研究领域范畴中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知识结构上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2.设计思路: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配合多媒体教学与课堂讨论、以及课后大作业及上机实验等形式,完成本次教学任务。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数据结构
二、课程目标 人工智能是一门前沿和交叉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研究范畴、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掌握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对主要技术及应用有一定掌握,启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学习要求 修读本课程的学生应完成本专业一、二级计算机课程的学习,了解计算机编程原理,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能够以计算思维的视角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从而开拓思路,培养创新精神。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第1章 人工智能概述 1.1人工智能的定义及其研究目标 1.2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 1.3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内容 1.4人工智能研究的不同流派 1.5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应用领域 1.6人工智能近期发展分析 | 2 | 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简史以及当前的一些发展方向。掌握基本概念,理解相关名词术语,重要代表人物的思想,贡献等。 |
| 2 | 第2章 知识表示方法 2.1知识表示的基本概念 2.2一阶谓词逻辑表示法 2.3产生式表示法 | 4 | 了解关于知识的基本观点以及特点等。掌握基本的、常用知识表示方法,如状态空间表达法、与/或图表达法、产生式系统、知识的逻辑表达方法。理解相关表示方法的应用。 | 实验课:知识表示方法实验 | 3 | 第3章 确定性推理 3.1推理的基本概念 3.2推理的逻辑基础 3.3自然演绎推理 3.4归结演绎推理 3.5基于规则的演绎推理 | 6 | 了解确定性推理技术,掌握基本的推理规则,理解推理在产生式系统中的应用。 | 实验课:八数码问题实验1 | 4 | 第4章 搜索策略 4.1搜索的基本概念 4.2状态空间的盲目搜索 4.3状态空间的启发式搜索 4.4与/或树的盲目搜索 4.5与/或树的启发式搜索 4.6博弈树的启发式搜索 | 6 | 了解搜索策略与系统开销的关系,掌握状态空间搜索、盲目搜索、启发式搜索和与或图搜索的各种搜索策略,理解常见的几种搜索算法。 | 实验课:八数码问题实验2 | 5 | 第6章 不确定性计算 6.1不确定性推理的基本概念 6.2不确定性推理的概率论基础 6.3确定性理论 6.4主观Bayes方法 6.5证据理论 6.6模糊推理 | 6 | 了解不确定性推理技术,掌握基本的推理规则及理论。
| 实验课:五子棋问题实验 | 6 | 第7章 机器学习 7.1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 7.2记忆学习 7.3归纳学习 7.4解释学习 | 2 | 了解机器学习的基本概念,理解多种不同类型的机器学习方法及其特点和应用。
|
| 7 | 第8章 自然语言理解 8.1语言及其理解的基本概念 8.2词法分析 8.3句法分析 8.4语义分析 | 2 | 了解自然语言处理的基本概念,分析流程,掌握各阶段分析方法。 | 实验课:动物分类系统实验 | 8 | 第10章 先进专家系统 10.1专家系统概述 10.2基于规则和基于框架的专家系统 10.3模糊专家系统 10.4基于Web的专家系统 | 2 | 了解专家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理解专家系统与普通程序的区别,掌握其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知识获取建立过程,了解专家系统的实例。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王万森. 《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年第2版. 2、主要参考书:Stuart J. Russell等著. 《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年第3版.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100 | 2.平时测验成绩 | 0 | 3.期末考试成绩 | 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网络教育应用课程名称 | 网络教育应用 Application of Web-based Educa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3101217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16课时/1.5分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16学时 | 责任教师 | 张银 | 课外学时 |
|
课程介绍
该课程为面向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知识类选修课程。该课程的具体信息如下: 课程描述:从学科视角来看,网络教育应用从属于教育技术学,是为了促进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而对网络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网络教育应用课程侧重于引导学习者对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现象、过程开展探究,并通过对背后规律的认知和把握提升网络教育应用能力和水平。 设计思路: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的设计依据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结合学习者在网络技术、教育学等先修课程上的学业水平,同时考察学习者对于网络教育的学习诉求,开展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活动安排以及评价指标的设定。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为专业知识类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该课程对学习者有先修课要求,学生需要在顺利完成课程《计算机网络》和《教育学》基础上进入该课程学习。 二、课程目标 基本目标包括: 知识:掌握网络教育应用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组织形式和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目前国内外网络教育应用的发展状况。 技能:了解并掌握网络化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策略,有效运用多种多样的网络技术和资源支持自身有效学习;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开展问题设计与探究、任务驱动以及合作学习等学习活动;掌握网络教育的基本开发技术和设计方法,习得一种网络教育系统的建设思路与开发流程。 态度:理解和提高对网络促进教育改革的认识,增强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和改革教育观念。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一方面通过知识讲授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网络教育应用的理论、技术、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实践环节锻炼学生在网络教育系统设计、开发、应用以及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因此,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网络技术基础。 课程的学习者来自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二、大三年级,经过了前期的专业学习,在认知层面上已经掌握了系统的教育学理论基础和网络技术基础。与此同时,在情感和动作技能方面对于教育技术学的实践锻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于相关问题,例如,如何实现网络技术与教育理念的整合,如何评价整合产品的绩效等产生较为强烈的探究需求。良好的《网络教育应用》课程设计能够促进他们在相关问题上的探讨走向深入,更为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通过沟通开展实践,验证设想的可行性。 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式来进行。由于课程内容涉及网络教育,因此,这种基于网络的教学形式本身就是对该课程的一种实践,带给学生的学习体验也会更为真实、丰富。网络教学空间设计是课程建设的一个重点,为了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资源之间的良好互动,课程教师借助三个网络工具(Edmodo网络课堂,Panopto视频制作以及QQ互动交流)搭建起一个可实现实时、非实时交流的网络教学、学习空间。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教学活动 | 1 | 网络教育应用概论 | 2 | 网络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网络教育应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网络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线下交流 | 2 | 网络教育应用的理论基础 | 2 | 建构主义理论关于教、学的观点 认知灵活性理论关于教、学的观点
| 网络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线下交流 | 3 | 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 | 4 | 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概述 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构成要素 网络教学与学习环境的设计
| 网络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线下交流 | 4 | 网络教育资源 | 4 | 网络教育资源概述 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集成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管理
| 网络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线下交流 | 5 | 网络教育的教学策略与模式 | 4 | 网络教学策略 网络教学模式
| 网络视频讲授+线上讨论+线下交流 | 6 | WebQuest实践 | 2 | WebQuest学习
| 集中开展项目实践(线上讨论+线下交流) | 7 | 3 | 主题讨论
| 8 | 2 | 研究方案设计
| 9 | 5 | 报告或论文撰写思路确定
| 10 | 3 | 反思讨论和释疑解惑
| 11 | 1 | 展示和评价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2.主要参考书: 《网络教育应用》,祝智庭、王陆编著,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网络教育应用》王以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网络教育应用》,刘成新 王焕景等编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六、成绩评定 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注重全面的考察,考核内容包括:个人平时作业成绩,个人论文(或报告)成绩,团队任务成绩,个人团队贡献成绩。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育技术前沿讲座课程名称 | 教育技术前沿讲座 Frontier Lecture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 课程代码 | 040103211427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0 | 责任教师 | 刘世玉 | 课外学时 | 0 |
一、课程介绍 1. 课程描述:本课程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知识课,主要介绍教育技术领域前沿发展情况。 2. 设计思路:本课程的内容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念为指导,在介绍教育技术领域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科研和实践情况,探讨教育热点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在修读本课程前,完成“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向、深入探讨该领域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加深学生对于教育技术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作用和影响的理解,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教育技术理论和研究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认真及时地完成本课程的阅读任务,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另外,本课程对学生的考查方式包括论文撰写,因此学生应具备基本的搜索文献和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内容或课外练习等 | 1 | 教育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 4 | 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最新发展动态 |
| 2 | 多媒体学习 | 8 | 多媒体学习理论及应用 |
| 3 |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与技术 | 12 | 探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育与技术融合的模式及其成效 |
| 4 | 计算机支持下的教与学 | 4 | 融合计算机技术的教学与学习过程分析 |
| 5 | 分析与展望 | 4 | 教育技术领域热点总结以及未来趋势展望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21世纪的学习和教学技术:前景瞻望》,Moller等著,来凤琪等译 2、主要参考书: 参考书 作者(译者) 书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媒体与学习的双重变奏-教育技术学的生成发展与国际比较研究》 桑新民等著 《媒体与学习的双重变奏-教育技术学的生成发展与国际比较研究》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4.9 《现代教育技术》 李正超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C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30 | 2.平时测验成绩 | 10 | 3.期末论文成绩 | 6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育管理学课程名称 | 教育管理学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3211357 | 课程属性 | 专业知识 | 课时/学分 | 32/2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 责任教师 | 刘胜男 | 课外学时 |
|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教育管理学》是教育技术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学和管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本学科的性质和特点,现代学校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发展趋势,综合教育管理现象,辨别和处理学校管理活动中的问题,初步具有教育管理时间活动中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进而提高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2.设计思路 教育管理学是理论和实践应用性较强的一门课程,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教授,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师首先对教育管理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详细讲解每章重难点,讲解过程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对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内容的理解,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加大课堂授课的知识量,鼓励学生阅读相关经典书籍,撰写读书报告,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宽知识面。本门课程的考核采用提交研究报告的形式,就感兴趣的某一教育管理问题进行阐述。 二、课程目标 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能理解基本的教育管理理论,能够从管理哲学的层面研讨教育管理的思想和理念。包括教育与管理的本质、教育价值、教育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思想发展历史简要介绍和教育管理理念的历史演变等。 (2)能够了解我国教育管理活动的现状,包括教育管理体制,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班级管理等,并能够预测我国教育管理实践未来的发展趋势。 (3)能够就某一国内外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运用所学的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理解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认真准备课程报告(本门课程需要每位学生就感兴趣的教育管理问题,择一,准备一个10-15分钟的报告。报告时,注重在15分钟的时间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吸引同学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完成教师布置的一定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等作业,其中大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3)就某一感兴趣的教育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文献阅读,实证调研等方法进行深入剖析,理解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四、教学进度
序号 | 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1 | 管理和教育管理学 | 2 | 1管理(管理现象,管理活动的意义,管理活动的特性) 2 教育管理(教育管理活动的意义和特性) 3 教育管理学科(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2 | 管理理论的发展 | 4 | 1 古典组织管理理论 2 人际管理理论 3行为科学管理理论 4 现代管理理论 | 3 | 教育组织 | 4 | 1 组织概念 2 教育组织结构 3 教育组织的权力 | 4 | 教育管理体制 | 4 | 1 文革结束-1984年 全面恢复计划管理体制阶段 2 1985年-1992年:改革计划管理 3 1993年-2002年: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4 2003年至今 进一步向纵深完善 | 5 | 课程与教学管理 | 4 | 1 课程 2 课程管理 3 我国课程管理体制 4 美国课程管理体制 | 6 | 教师专业发展 | 4 | 1 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由来 2 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3 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困境 4 教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向 | 7 | 班级管理工作 | 4 | 1 学生的本质 2 学生的教育定位 3 学生的群体与文化 4 校园欺凌事件研究 | 8 | 国际教育管理初识 | 2 | 1 研究意义 2 主流刊物 3 理论运动 | 9 | 教育政策 | 4 | 1 政策(什么是政策,谁来制定,如何进入议程) 2 教育政策研究(是什么,如何出台,实施过程,如何评价)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育管理学》,吴志宏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主要参考书: 《教育管理学》第三版,陈孝彬 高洪源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 1、《中国教育管理史》,孙培青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教育管理学》,[美]F. C. 伦恩伯格,A. C. 奥斯坦 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 3、《教育组织行为学》,[美]R G 欧文斯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C: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出勤 | 20 | 2.课堂讨论,课程报告 | 30 | 3.研究报告 | 5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学系统设计项目实践 课程名称 | 教学系统设计项目实践/ Practice of ISD | 课程代码 | 040104213401 | 课程属性 | 工作技能 | 课时/学分 | 48/2 | 课程性质 | 必修 | 实践学时 | 32 | 责任教师 | 李春荣 | 课外学时 |
|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教学系统设计项目实践是针对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深入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具有运用教学设计的原理进行教学项目策划、教学资源与课件设计的能力、软件制作能力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课程特点还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原理与教学产品与资源设计技术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讲解与项目设计相结合。 2.设计思路:从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具体方法入手,采用讲授、案例研究、项目实践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体验教学设计过程,掌握教学设计方法与技术。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教育心理学、教学系统设计和教学技术与媒体 二、课程目标 通过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使学生深入掌握教学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技术,并结合教学项目开发设计和开发,掌握真实世界的教学设计技术。对教材中各章节知识点,按“理解”、“掌握”、“应用”三个层次要求。 理解,对于本课程的一般内容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即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所学内容,对所涉及的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掌握,对于本课程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即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所学内容,能够举一反三,熟练解决相关问题。 应用,对本课程的重要内容要求能够进行实践应用,能够根据需要,从需求分析到教学评价,完成一个项目作品的教学设计和开发,评价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习要求 1、个人自学《真实世界的教学设计》前六章、提出问题发至课程学习群 2、案例分析 3、小组项目实践 4、个人知行反思
四、教学进度 教学系统设计项目实践课程教学学时分配表 教学内容 | 总学时 | 课堂教学学时 | 课外辅导/课外实践学时 | 备注 | 实践环节 | 理论讲授 | 第1章 教学设计入门 |
|
|
| 2 |
| 第2章 学习者的需要和特点 |
|
|
| 2 |
| 第3章 成果与评定 |
|
|
| 2 |
| 第4章 活动:策略 |
|
|
| 2 |
| 第5章 活动:传递系统 |
|
|
| 2 |
| 第6章 评价 |
|
|
| 2 |
| 第7章 合作与交流 | 2 |
| 2 |
|
| 小组项目实践选题需求调查 | 3 | 3 |
|
|
| 第8章 定义阶段 | 6 | 3 | 3 |
|
| 第9章 设计阶段 | 15 | 12 | 3 |
|
| 第10章 展示阶段 | 8 | 5 | 3 |
|
| 第11章 开发与传递阶段 | 12 | 9 | 3 |
|
| 第12章 专业设计者 | 2 |
| 2 |
|
| 小组项目实践总结汇报 |
|
|
| 6 |
| 合 计 | 48 | 32 | 16 |
|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1、选用教材 真实世界的教学设计. [美]Katherine, Cennamo著.蔡敏主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3 主要参考书 1.系统化教学设计(第六版). [美]Walter Dick, Lou Carey and James O. Carey著.庞维国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2. .教学系统设计.何克抗,林君芬,张文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教学设计.盛群力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4.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 皮连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教学设计(第三版). [美]Patricia L. Smith, Tillman J. Ragan著.庞维国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六、成绩评定 1、考核方式:过程评价加成果评价。 2、评价体系:见附件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名称 |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Development of MIS for Education | 课程代码 | 040104103423 | 课程属性 | 工作技能 | 课时/学分 | 48/1.5 | 课程性质 | 选修 | 实践学时 | 48 | 责任教师 | 李刚生 | 课外学时 | 0 |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面向教育技术本科生,进行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开发实验。 2.设计思路 11个实验项目,要求学生掌握JAVA、JSP、JavaBean、Servlet、MVC的基本应用。 二、课程目标 了解java web服务器运行条件; 了解JSP、servlet技术; 掌握JSP的基本应用; 掌握JDBC技术; 掌握JavaBean的基本应用; 掌握Servlet的基本应用; 能够发模式。 三、学习要求 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础理论、实验方法、实验操作技能以及预期的教学目标等。 二、教学进度 序号 | 专题 或主题 | 计划课时 | 主要内容概述 | 实验实践 内容 或课外练习等 | 1 | JavaWeb环境搭建 | 2 | JavaWEB运行环境搭建与配置 | 验证性 | 2 | Jsp应用设计(一) | 4 | Web应用以及B/S设计概念 Jsp基础原理以及网站部署 | 验证性 | 3 | jsp应用设计(二) | 4 | 基于B/S 架构的web应用设计概念 jsp结合jdbc的MIS初步结合 jsp 内置对象:request和response
| 验证性 | 4 | JavaBean技术 | 4 | JavaBean的规范 JavaBean的属性 JavaBean与JSP的完美结合 | 验证性 | 5 | servlet应用设计 | 4 | servlet概念以及应用原理 基于jsp与servlet的MIS应用设计 | 验证性 | 6 | 数据库应用开发 | 2 | JDBC技术 JDBC核心 JDBC操作数据库 JDBC在Java Web中的应用 | 验证性 | 7 | 应用Ajax技术 | 4 | Ajax概述 Ajax使用的技术 搭建Ajax开发框架 | 验证性 | 8 | Hibernate技术 | 4 | Hibernate简介 Hibernate数据持久化 使用Hibernate的缓存 实体关联关系映射 Hibernate查询语言 | 验证性 | 9 | MVC设计模式应用 | 4 | JavaEE模块化设计概念 MVC概念讲解 基于MVC的jsp和servlet设计应用 | 验证性 | 10 | Jsp网站设计 | 8 | Jsp 内置对象概念及应用简介。 内置对象(二) Session对象和application对象的设计应用。 其他内置对象讲解。 | 验证性 | 11 | JSP网站实例开发 | 8 | JavaWEB运行环境搭建与配置 | 验证性 |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实验讲义 六、成绩评定 (一)考核方式E :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 (二)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成绩综合评分体系 | 比例% | 1.课下作业、课堂讨论及平常表现 | 50 | 2.平时测验成绩 |
| 3.期末课程开发实验 | 50 | 总计 | 100 |
七、学术诚信 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他人的想法、说法和意见如不注明出处按盗用论处。本课程如有发现上述不良行为,将按学校有关规定取消本课程的学习成绩。
八、大纲审核 教学院长: 院学术委员会签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