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新民教授到中国海洋大学做“反思大学精神 创新学习文化”报告
作者:李华昌 新闻来源:观海听涛 点击数:2064 更新时间:2010-11-13
本站讯 11月12日,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中心组(扩大)第十次专题讲座邀请著名的未来教育专家、南京大学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所长桑新民教授做“反思大学精神 创新学习文化——海洋文化教育的战略谋划”报告。桑新民教授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对大学精神、学习文化的历史发展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应对策略。桑新民教授还对中国海洋大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桑新民教授从信息化与全球化合流——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和危机谈起。他说,21世纪初的十年,世界爆发了诸多政治、经济、社会的危机,文化冲突、民族矛盾、宗教宿怨严重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化解这些危机与冲突,需要从不同文化传统的对话、理解、沟通,尤其是文化教育的变革入手寻找对策和出路。他说,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全球化与信息化逐渐融为一体,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在今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将会给教育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桑新民教授表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必须以个人的兴趣和意愿为前提,必须以问题来引导,必须有内在动机和自我驱动力,必须有对话和交流,必须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创设高效的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并取得真正的学习成效和美好的情感体验。 在讲座的第二部分,桑新民教授重点讲解了“大学究竟是什么”。他引经据典,从中国古代思想家的著作《大学》、《道德经》,到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对大学教育的概述,内容全面,发人深省。他说,《大学》将“大学之道”表述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老庄哲学那种超凡脱俗的审美态度也为众多东方智者化解了困境。桑新民教授以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名言为引子,提出“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必须有大师、大境、大士、大业”,并提出大学师生应以“成为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创造性和健康个性的文化人”为人生目标。 在讲座的第三部分,桑新民教授就“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表示,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基本生存能力。管理者学习能力的高低不仅决定自身的能力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下属,并且是影响主管部门和单位事业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系统培养和提高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在信息时代的学习能力,不仅十分重要,而且非常迫切。桑新民教授对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技术与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说,大量生动的实践表明,社会组织一旦获得了以“系统思考”为特征的团队学习能力,就能成为学习型组织,并由此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正是吸收和总结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在讲座中,桑新民教授对中国海洋大学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说,海洋大学的发展应“打好两张牌”:一是作为“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中国海洋大学应该继续突出自己的学科特色,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开拓创新,争取更好的成绩;二是要“打好海洋文化的牌”。他说,海洋大学应深入挖掘、传播中国的海洋文明、海洋战略,“求海洋之理,创海洋之技,育海洋之魄,树海洋之志,享海洋之福”,让中国的海洋文化、海洋教育走向世界,容纳世界,影响世界。桑新民教授提出创建中国海洋博览馆的设想,鼓励学校积极参与创作海洋艺术与科普结合的系列作品,并提出自己设想的系列作品题目:“儿童与海——海之梦,青年与海——海之恋,成人与海——海之志(业),老人与海——海之道”供学校参考。桑新民教授还就中国海洋文化哲学基础的挖掘与激活、在海洋大学文化建设中如何体现齐鲁文化之互补等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讲座的最后,桑新民教授简单讲解了信息时代教师的艺术修养,并现场播放了自己的数字摄影艺术作品——《心灵、自然与数字》。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精彩的解说博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讲座结束后,党委书记于志刚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说,桑新民教授在讲座中对学习进行了深入的解读,阐释了学习的知行统一。桑教授还讲到了大学精神和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创造性的学习和组织学习。讲座的主题与学校正在谋划文化引领战略这一历史背景正好契合,听后让他很受启发,并倍感鼓舞。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校教师干部大会上,他曾就“在全校大力营造重视学习、特别是加强团队学习的氛围,建设学习型大学”这一话题,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于志刚书记说,本次讲座是学校党委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的第十讲,这种团队学习的形式值得肯定并很有必要继续坚持下去。今后要进一步深化这种团队学习的模式,积极推动学习型大学的建设和文化引领战略的实施。 专题讲座由党委副书记李耀臻主持。学校党政领导于宜法、刘贵聚、张静、李巍然、李华军出席了讲座。 文/图:李华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