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日下午,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成功举办了“鱼山艺术讲堂”系列学术活动。本次活动特邀意大利著名音乐理论家、作曲家安东尼·托尼·萨拉迪诺教授(Antonio Toni Saladino),以《20世纪现代音乐的演进与技法革新》为主题,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艺术感染力的讲座。此外,还邀请谭静冉、孙晨、张征三位演奏家参演,李子龙老师担任同步翻译员。艺术系副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贾巍与众多师生共同参与了此次交流活动。
讲座伊始,艺术系教工党支部书记、副主任贾巍向大家介绍了安东尼教授,对其在音乐领域的卓越成就表达了高度赞誉,也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在学术讲座环节,安东尼教授以时间轴为脉络,系统且深入地梳理了20世纪音乐从印象主义到序列主义、新古典主义等流派的技法革新。在讲解印象主义音乐时,他以德彪西《钢琴组曲》为例,细致解析了其“非旋律主导”的创作特点,包括多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小型体裁,运用复杂和弦结构突破传统功能和声,以及模糊调性以营造朦胧色彩的手法。
谈及极端半音主义与序列主义,安东尼教授结合勋伯格的《钢琴曲集》《马祖卡舞曲》OP.25,深刻阐释了十二音体系(序列主义)的核心,即完全抛弃调性,通过音列的多种排列方式实现音乐要素的“系列化”,这种创作方式使得作品在调性转变中形成强烈的听觉张力。
在点彩主义与新古典主义的探讨中,安东尼教授亲自演奏维伯恩《小品集》Op.9,生动展现了点彩主义通过短小动机与空灵感营造的“音色对位”。随后,他与演奏家谭静冉合作演绎斯特拉文斯基的《仙女之吻》,深入剖析了新古典主义对传统形式的重构——保留古典结构,却融入了不和谐和声、激烈节奏与新颖旋律,让师生们领略到音乐传统与创新的碰撞融合。
讲座中,安东尼教授与演奏家谭静冉、孙晨、张征共同呈现了多部经典与改编作品,将理论与实践完美交融。通过观看肖斯塔科维奇《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的演奏视频,师生们对其和弦走向与时代特征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安东尼教授对比齐尔品《钢琴小品曲集》与欣德米特《调性游戏》,巧妙揭示了无调性音乐的创作逻辑。
此外,他还演奏了自己改编自巴托克、巴伯的作品《一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贾巍副教授创作的《社火组曲》第五首《织手巾》,进一步展示了独特的作曲风格。
讲座尾声,安东尼教授以格什温《钢琴组曲》第二、三首(古典与爵士融合)收束,强调音乐家需“用心演奏”的核心理念。
此次“鱼山艺术讲堂”活动,不仅为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的师生们打开了一扇深入了解20世纪现代音乐的大门,也为校园带来了国际前沿的音乐学术交流,在音乐教育与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助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的音乐人才。